《武夷通訊》
發布時間:2025-04-03 點擊:9
抗戰時期的《武夷通訊》刊物
《武夷通訊》是1942年問世的一份茶報,準確地說是一份臘紙油印的宣傳品。然而,當我小心翼翼地翻閱著這份70多年前的油印小報時,心底里竟涌起難以名狀的感動;因為在那些泛黃的紙頁里,蒼老的是無情歲月,流逝的是茶人往事,彌漫的是文脈茶香。所以,捧起抗戰時期的《武夷通訊》,不僅有著感動,同時還有著對老一輩茶人的懷念和欽佩……
誕生緣由
《武夷通訊》是繼《萬川通訊》(三日刊)之后的又一份茶報,報名源自茶葉研究所的所在地——福建武夷山。當國民政府財政部貿易委員會茶葉研究所由浙江衢縣遷至武夷山區的崇安后,就將在衢縣萬川創刊的《萬川通訊》(三日刊)改為《武夷通訊》(旬刊)而繼續刻印出刊。其時,正值抗戰期間,立志振興中國茶業的吳覺農看到“茶葉購銷停頓,茶農求售無門,茶園荒蕪”的情況非常痛心,為了推動茶葉研究和發展,他在輾轉各大茶葉產區進行調查和論證后,看到“武夷山上有十多個專制巖茶的茶廠和廣闊茶場的良好基礎,及當地的品種資源又十分豐富”的條件,他認為是一個“十分理想和非常適宜的所址。”所以就選址于福建崇安縣武夷山麓的赤石作為研究基地。同時,由福建省與中國茶葉公司合資100萬元聯合創辦的赤石示范茶廠,也于1942年7月并入茶葉研究所。
回顧當年的茶葉工作者講述《武夷通訊》出報的緣由,其情其景著實令人感動。《武夷通訊》的編者回憶說:“在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的初夏,本所叢衢州遷到武夷,那時日本人正做著大東亞共英圈的美夢,拼命地想打通浙贛線。立腳未穩,炸彈已落到我們的屋邊,我們只好遷到武夷山上的廣寧巖和佛國巖去。在巖上什么事業都不能開展,我們幾乎清閑地度過了一個炎夏。到秋天,敵人退了,我們全部遷到企山(茶)場去工作,一切才上軌道。記得就在那年的初冬,在某次推廣組的組會議中,大家決定編印一種油印的《武夷通訊》旬刊,以承接過去東南改良總場編印的《萬川通訊》。這樣,《武夷通訊》就在同仁的熱烈歡迎中誕生了。”
刊物歷程
1942年11月1日,《武夷通訊》(旬刊)終于印出了第1期。編輯們計劃在印發第一期后,每旬出版一期,每期16開紙8面,油印150份,分贈給各有關機關。《武夷通訊》茶報的創辦初期,編者的熱情是高漲的,對辦好這份茶報也是充滿信心的。如在第十期《武夷通訊》的《編者、作者、讀者》中,編輯說:“本刊第十期出版后,編者曾以愉悅的心情從第一期起,仔細地翻閱了一遍,十期之中研究與報導的內容顯得不夠充裕;這一點需要本所同人多出一點力,希望此后以最大的心愿替本刊多寫幾篇稿……。更新之后,各省工作同志少有意見發表,訖未開展實際的工作檢討。為了加強各省的聯系,使工作有相互的借鑒,盼各省工作同志共同來彌補這一塊缺憾。”
1943年4月11日,第16期的《武夷通訊》在一版以大標題刊出《本刊重要啟事》。《啟事》的導語是“擴大篇幅,充實內容”,同時改名為《茶葉研究》月刊,并定五月間出版創刊號。事實上,并非是將《武夷通訊》改名為《茶葉研究》,而是增辦了一份《茶葉研究》月刊。同時,編者決定從第17期的《武夷通訊》開始,將《武夷通訊》由原來的旬刊改為半月刊。而《武夷通訊》的版面也縮減為16開4版,版面內容也作了相應的調整,主要是“專事登載國內外茶區通訊稿件,報導茶葉消息暨各地茶葉設施與技術上之介紹”。
之所以要調整,其主要原因是《武夷通訊》的編輯、選稿、出版單位,甚至是刻寫鋼版及蠟紙油印工作等,都還是原來的一班編輯人員,所以《武夷通訊》茶報的形式、內容以及風格等都與以前的《萬川通訊》基本無二。其次是因為當時的福建戰時經濟相當艱難,茶葉研究所除了經費緊張外,油印刊物的紙張也是時常短缺。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編者們自己對這份油印小報不甚滿意,而且是很不滿意;因為這“油印的刊物總覺得看不入眼,雖然在油印時曾盡過很大的努力,卻無法去盡一切的缺點——篇幅太少,容納不了長篇大論的文字;紙張單薄,印刷不明(晰),無永久性等等……正當大家對個刊物抱著厭倦態度的時候,東南合作印刷廠在吳所長和全供處東南分處,陳伸明先生的奔走中成立了”。有了印刷廠就可以采用鉛字印刷茶刊并擴大版面了,所以編者們又創辦了一份茶葉刊物,這就是《茶葉研究》月刊。
新生延續
“第一卷第一期的《茶葉研究》于三十二年(1943年)七月,在印刷廠的印刷機中緩緩地順利地流出來……。”也正是為了彌補《武夷通訊》的缺陷,編輯不僅是創辦了《茶葉研究》月刊,同時也對《武夷通訊》茶報進行了改版。對此,編輯也刊文作了說明,“旋以有茶葉研究月刊之編印,自三十二年(1943年)六月一日第十七期起改為半月刊,并縮小篇幅為四面,專事登載國內外茶區通訊稿件,報導茶葉消息暨各地茶葉設施與技術上之介紹,繼續發刊。”其實,改版后的《武夷通訊》也并非是每期都編排四個版;有時它編排了六個版、八個版甚至是個十版;可見,《武夷通訊》茶報的版面也是根據稿件多少、重要時節或者實際需要而進行調整編排的……
1943年11月1日,是《武夷通訊》創刊一周年的日子;編者們在第二十七期的《武夷通訊》(半月刊)上套紅刊出了“元旦特大號”字樣,并且還精心編輯了24個版面來慶祝《武夷通訊》問世一周年。同時,編輯葉秋還特別撰寫了“綠色的生命——祝本刊出版一周年”的紀念文章。葉秋在文章中說:“本刊誕生迄今已滿一周年了……在這個單位時間內,也已有了一點微薄的收獲——共出了二十六期《武夷通訊》……本刊不過是幾頁油印品,原談不到出版界什么的地位;可是在這個年頭連油印也不容易,所以不免‘敞帚自珍’。總想經常的維持下去,希望她的名字下面能刻上百期千期這類字樣。茲自這小小的刊物周年的日子,愿常綠的茶樹永遠象征著它,綠色的生命長遠保持在它身上。窗外茶花送香,沁人肺腑,這期記錄特刊正待發排,書此為祝。”
自1942年11月1日至1944年4月16日,《武夷通訊》茶報的編者們,在艱難困苦的物質條件下,在艱辛的茶葉科研過程中,克服了種種困難,以最大的熱忱和無私奉獻的精神,編印出刊了一期又一期的《武夷通訊》。然而,在留存至今的32期《武夷通訊》中,第36期的出刊日期是1944年4月16日;那么,第36期以后還有沒有繼續編印呢?從1944年4月16日,到1945年8月茶葉研究所停辦,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武夷通訊》是什么時間停刊的?停刊時是否編印了停刊號或終刊號?而《武夷通訊》究竟編印了多少期?這,不應該是一個謎。
光陰荏苒,70多年過去了。留存至今的《武夷通訊》是彌足珍貴的,也是值得閱讀和研究的,因為它們是近代茶史上的重要資料和寶貴遺產。所以,我們應該記住《武夷通訊》,記住編者們的工作態度和茶人精神,更應該記住那些默默奉獻的老一輩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