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形名優茶的加工工藝
發布時間:2024-11-26 點擊:80
以開化龍頂為例,介紹條形名優茶的傳統手工加工技術。(1)殺青。在平鍋內手工操作,鍋溫200~220℃,每鍋投葉200~250克,投葉后葉溫要迅速達到80℃。殺青以抖炒為主,操作要求輕、快、凈、散,即:手勢輕,動作快,撈得 凈,抖得散。鍋溫先高后低,以炒到葉色轉為暗綠,葉質柔軟, 略卷成條,折梗不斷,青氣散失,減重約為25%~30%為適度,可起鍋。殺青葉要求不焦邊、無爆點,出鍋葉立即簸揚和 攤晾散熱。
(2)揉捻。殺青葉經攤晾后進行揉捻。揉捻在竹匾中進行,采用雙手單把或雙手雙把推揉法。用力要掌握“輕—重 —輕”的原則。先輕揉0.5分鐘后抖散團塊,再重揉0.5分鐘抖散,最后輕揉o.5分鐘,全程需時約l~2分鐘,以基本成條,稍有茶汁溢出為適度。一般每2鍋殺青葉并作1次揉捻。
(3)初烘。揉捻后立即上烘,2~3鍋殺青葉并作l籠,上烘時籠頂溫度應在90~110℃之間,攤葉厚度在l厘米左右,以優質木炭為燃料,旺火烘焙,做到快烘、薄攤、勤翻、輕翻。 烘至茶葉稍有觸手感即出籠攤晾。需時20分鐘左右。
(4)整形提毫。整形提毫是決定開化龍頂茶色、香、味、形的關鍵工序,技術難度較大,須由熟練技師操作。該工序在平鍋中進行,投葉時鍋溫稍高些,控制在100℃,理條造形時 鍋溫低些,70℃左右即可。投葉量視操作人員手掌大小而定,手大則多,手小則少,以方便炒制整形為標準。手勢分“滾 邊抖炒”、“抓捏滾拉”、“滾邊團搓”,這3種手勢要靈活運用,交替進行。茶葉下鍋后,先“滾邊抖炒”數次,待茶葉受熱回軟后,再用“抓捏滾拉”為主要手法,進行理條整形,茶葉從鍋心抓拉向鍋沿,邊抓邊捏,并在手中徐徐滾動,使部分茶葉從手虎口吐出,再從鍋心抓回,如此反復進行。炒至有粘結感時,用“滾邊抖炒”手法迅速將茶葉抖散,再以“抓捏滾拉”手法將茶葉理順、理直,多次反復交替進行。當炒至稍有觸手感時,則以“滾邊團搓”手法為主,結合“滾邊抖炒”、手法;將茶葉炒到基本定形,銀毫顯露。(鍋邊開始出現 小茸球),有明顯觸手感,約8成干時即可起鍋攤晾上烘。
(5)低溫焙干。烘籠溫度(一般測量烘籠頂端)為60~80℃,兩鍋整形提毫葉并作l籠,均勻薄攤于烘籠上,文火慢焙,焙干溫度掌握“高-低-高”的原則。適時翻動,盡量少翻、輕翻,以免茶葉斷碎影響品質。烘至捻茶呈末,茶香撲鼻,含水量為5%~6%時出籠。
(6)揀剔割末。揀去黃片、雜質,割去茶末后,即可包裝待售或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