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兆順:普洱茶何以名重京師
發布時間:2025-04-04 點擊:8
每逢節慶日,清宮里對茶的使用量是非常龐大的,而在普洱茶成為貢茶后,大量的朝廷活動都使用普洱茶,特別是在天氣較為寒冷的冬日。
各大節日期間,皇帝向皇太后進獻茶葉,并賞賜一定數量的茶葉給身邊得太監等人。如:“嘉慶二十五年端陽節之例,進皇太后、誠禧皇貴妃等位大普洱茶八個,女兒茶五十個;賞王子大臣翰等普洱茶三瓶,花茶五瓶;祿喜等普洱茶二十四瓶;如喜、陸福壽、長壽、壽喜、倪四官普洱茶十一瓶。”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正月十八日,酷愛京劇的慈禧太后傳出懿旨,要在頤年殿看戲。演出前,奏事太監預進了賞賜陪同看戲的諸臣名簽及賜品。獲準后,十五位大臣被宣召入宮。這一天,御茶房的日志上便有了“敬事房要取普洱中茶十五個以賞賜頤年殿看戲諸臣”的話語。
從留存下來的史料來看,普洱貢茶從雍正到光緒時期,進貢的基本品種沒有出現大的變化,只是在名稱上有所變動。總的來說,普洱貢茶可分為三種八個花色,三個品種分別是團茶、瓶盛散茶和茶膏。
團茶的花色最為豐富,有5斤(清代老秤一斤合今596.82克)重的大團茶、3斤重的中團茶、1斤重的小團茶、四兩重的女兒茶、一兩五錢重的珠茶共5個花色,其中5斤重的大團茶又被稱為“人頭茶”或“金瓜貢茶”。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說:“普洱茶成團,有大中小三種。大者一團五斤,如人頭式,稱人頭茶,每年入貢,民間不易得也。”可見人頭茶是專供皇家享用的。瓶盛散茶分為芽茶、蕊茶兩個花色,蕊茶是毛尖茶,芽茶是一芽一葉、一芽二葉的散茶。茶膏為匣裝,每匣共計有112塊茶膏。
清朝退出歷史舞臺后,1924年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員會對故宮的所有財產進行了清點。據民國十四年(1925年)三月一日清室善后委員會刊行的《故宮物品點查報告》記載,當時故宮的茶庫里留存有大量的各種茶,涉及普洱茶部分的,除了與其他茶混在一起的以瓶、匣、塊、箱登記的零星記錄外,編號“三六四”記錄有各種茶膏“一架”,編號“三六五”記錄有木箱盛裝的各種普洱茶“半屋”。直接以“架”“半屋”為單位,可見留存量是很大的,這也說明普洱貢茶的進貢時間很長而且具有連續性,同時清宮對普洱貢茶的需求量很大。直到20世紀60年代,故宮茶庫里還存放著數量多達幾噸的普洱茶和茶膏。王郁風在《普洱茶與清皇朝》一文中寫道:“1963年故宮處理清宮貢茶2噸多,1963年10月23日,一次偶然機會,我在北京茶廠見到這批陳年貢茶實物,普洱團茶大者如西瓜(略扁),小的如網球、乒乓球狀,茶色褐黑,不霉不壞,保存完好。”而諸多其他茶,那時已是無法飲用,甚至成了齏粉。
明朝才真正成型并被命名的普洱茶,何以到清朝就得以名重京師呢?
“獨有普洱號剛堅”,乾隆皇帝曾經在自己的詩作中如此贊譽普洱茶的品質,說明當時人們對普洱茶已經非常認同,特別贊揚其剛堅的品質。于是,也就有了阮福在《普洱茶記》中“普茶名重天下,味最釅,京師尤重之”的記載。一個“味最釅”,將當時人們對普洱茶的贊譽躍然紙上。
與進入到清宮的各類貢茶相比,普洱茶的茶味與茶性都與小葉種的其他茶類迥異,因而深得帝王家的青睞。究其原因,是來自云南深山老林里的普洱茶“味最釅”,具有茶味特別濃厚的特殊品質,幫助消化的功力最強,并有祛病保健的功效。普洱茶“味最釅”的健康功效,其實早在明朝就以發現,明末學者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中就說普洱茶“最能化物”,清代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從藥性觀點說,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膩牛羊毒”,“苦瀒,逐痰下氣,刮腸通泄”,“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這樣的普洱茶,顯然非常適合清宮貴族們的需要。
眾所周知,清朝統治者滿族人的祖先,原本是東北地區的游獵民族,以肉食為主。進入京城成為統治階層后,生活養尊處優,飲食珍饈無所不極,需要一種消化功力大的茶葉飲料,而普洱茶“味最釅”的特性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于是乎普洱茶自進貢后就深得帝王、后妃、吃皇糧的貴族們的特別賞識。此后近兩百年間,清宮中以飲用普洱茶為時尚,有用于日常泡飲的,有用于熬煮奶茶的,尤其是冬季北方氣候千燥,所以會大量飲用普洱茶。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在清宮的喜好下,普洱茶名重京師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