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只有“活”起來才能大發展
發布時間:2025-04-01 點擊:12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基因”,一個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化,這個民族就不復存在。對于多民族聚居的貴州而言,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當下的貴州,與風生水起的西江苗寨、下納灰村的鄉村民俗旅游相比,不少地方的民族民間文化仍然是靜態的、凝固的,甚至一些民族民間文化在現代化的沖擊中瀕臨消亡,或者只能“進”博物館,成為一個存活在人們記憶里的標簽,有的甚至成了“死”文化。這樣的民族文化,要想有大的發展,實在是難。
位于貴州省興義市的下納灰村依托于萬峰林景區,把布依族文化的傳承發展與當地的鄉村旅游結合起來,如今已成為貴州省著名的鄉村旅游景點。這個村子變化和致富的秘密里,有一條叫:“民族文化,繁榮昌盛”。西江千戶苗寨的情況,大家就更是耳熟能詳。在西江,國家級民族銀飾工藝大師李光雄,一年的營業額就超過300萬元。
試想一下,如果這些民族文化不能與當地的鄉村旅游結合起來,那么,在急劇變化的當下,還能發展得起來么?答案大多是否定的。一個沒有載體的文化,就像沒有根的浮萍,只能在隨波逐流中自生自滅。
按照專家的說法,原生態是在自然狀態下生存下來的東西。一個民族的骨子里或多或少都會帶有一種自然而然的習俗與生存態度,它會長久地根植并存在于民族成員的血液當中。下納灰村的布依族八音坐唱、西江苗寨的民族銀飾等,都是這些村落的各族百姓在漫長的生產生活中衍生出的一種文化活動,無疑都是原生態文化中的精品。
但是,如果這些“精品”不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成為當地經濟社會變革中的積極因素,而只是進了當地的“博物館”,不能活態傳承,那么,這些“精品”難以發展。
當然,對于像西江苗寨這樣的少數民族村寨,由于商業開發而導致的一系列問題,包括村民和開發商之間的利益博弈、民族民間文化受到商業沖擊后的變異傳承和發展等問題,是當下學界爭論的焦點。但不可否認,這樣的爭論對于民族文化活態傳承和發展是利大于弊的。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曾高聲疾呼:“現在中國的古村落保護已經到了最危急的關頭。10年里,我們少了90萬個村落,你們在城市里生活沒想到吧?一天幾乎少300個村落。”在當下的貴州,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農耕文明時代遺存的少數民族聚居村落,也在經受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純粹意義上的鄉村文化保護已不可能,勢必與有效利用和開發聯系在一起。
就云南來說,凡是與民族文化和旅游市場密切相關的項目都贏得了廣闊的生存空間。比如云南大理新華村高度發達的制銀手藝,就得益于當地旅游業的帶動,每戶人家平均年收入高達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元,所以,根本不用擔心銀作技藝的傳承;瀕臨滅絕的東巴造紙和傣族造紙術也在新的歷史機遇中找到了充足的發展空間,前者已經在麗江古城中作為一種工藝品獲得了一席之地,后者則通過蓬勃興起的普洱茶產業,成為包裹茶餅最好的材料。
當然,并不是說所有的民族民間文化都要走市場化的路子,都要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因為,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民間文化都像西江苗寨、下納灰村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有的民族傳統藝術流傳區域狹小,有的工藝復雜、造價高昂,有的曲高和寡。另外,對于發展勢頭良好、率先進入產業化階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需要注意因過度商業化而導致傳統技藝變質和流失的問題。
來源:中國民族報
文/杜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