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表了解國家級茶樹良種的樹型及葉種
發布時間:2025-03-29 點擊:21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利用、栽培茶樹最早,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形成了豐富的種質資源。全國茶樹良種審(認、鑒)定委員會分別于1985年、1987年、1994年、1988年、2002年、2003年、2005年、2010年審(認、鑒)定通過了123個品種,其中有性系品種17個,無性系品種106個。它們中有一部分或在創制性、優質性、豐產性、抗性等方面有著顯著優點,但有部分有性系品種,由于個體間良莠不一,已不適宜現代茶業生產的需要,停止推廣,目前生產上主要栽培或者適宜推廣的有78個品種(表內用藍色字體標出)。將這些國家級良種根據樹型、葉種的不同進行分類,參見下表:
國家級茶樹良種的樹型及葉種圖表
備注:本表根據駱耀平主編的《茶樹栽培學》(第四版)和陳宗懋、楊亞軍主編的《中國茶經》(2011年修訂版)整理而成。
從上表可以看出如下的規律:
1.喬木型大葉種的國家級良種主要集中在云南,抗寒性差,產量高,內含物質豐富,適制紅茶和普洱茶。加工后的普洱生茶鮮爽濃厚,香氣高揚,經陳化后滋味醇厚、香氣陳淳,品質優異。
2.小喬木型的國家級良種主要集中于華南茶區與西南茶區,抗旱性與抗寒性較強,芽葉生育能力強,發芽較密,持嫩性較強,適制烏龍茶、紅茶、白茶。
3.灌木型國家級良種分布廣泛,以中葉種居多,嫩梢細小,節間短,可以加工成不同外形的茶葉,抗旱性與抗寒性強,并且滋味鮮爽,整體協調性好,適制性廣。
這些規律的形成可以從我國茶樹進化路徑中尋找到答案。茶樹原產于我國西南地區,該地區茶樹種類變異最多,氣候變化多端,從而使茶樹發生同源隔離分居狀況。通過大自然的篩選,最初的茶樹喬木型大茶樹逐漸向兩極延伸、分化,向著溫暖、濕潤方向發展的,就成了大、中葉種的小喬木型茶樹;向著抗寒、抗旱方向發展的,就成了中、小葉種的灌木型茶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