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知識講座現場
發布時間:2025-03-17 點擊:10
老茶知識講座現場
吳炯耀老師主要圍繞老茶的歷史、文化、背景、功效、外在特點、內在因素等作了詳細的講解,令與會者對老茶有了新的認知和理解。對茶葉情有獨鐘的西安市茗鼎茶城董事長王隨有先生說:“聽吳老師的講座,使我茅塞頓開,聽茶知識講座受益最大的一次!”
陜西省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陳澤偉表示:這次邀請老茶文化傳播大使、資深老茶品鑒專家、深圳春夏秋冬老茶文化中心負責人吳炯耀在西安市講解老茶文化知識:第一,讓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老普洱茶的今生前世;第二,解決了為什么要常喝老茶的問題;第三,讓大家清晰古董茶的外在特征和內在因素。
現場解答提問
就此,吳炯耀老師講到:老普洱茶與人類歷史同根生,是中華民族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這個古老的傳說闡明了茶的本來 “面目”,解毒之“藥”。這解毒之“藥”的茶,并非那些精致嫩芽,而是老葉和茶梗。茶天然的藥用和保健價值早就被我們的祖先認識得很深刻了。幾千年來,茶備受皇親貴族以及廣大老百姓的喜好。
茶,是中華民族的國飲,有著悠久的歷史。茶發于神農氏、聞于商周、盛在唐宋、成型于明朝(士蔗所用,皆普洱茶也,蒸而成團)、名重天下于清朝(受王公貴族喜好),1938年創建云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建立順寧實驗茶廠,1940年成立佛海茶廠,進入本世紀現階段,云南全省茶葉種植面積接近上千萬畝,總產量已達400萬噸。普洱茶以其獨特的自然生長環境和獨特品質成為消費熱點,被國內外廣大群眾關注。火山的爆發、地殼板塊的運動等多次地球演變使得普洱茶樹在云南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得以繁衍進行,加上云南各族人民的辛勤勞作,創造了與云南普洱茶種相匹配的加工工藝,釀就了中華民族的國飲珍寶——普洱茶。
茶友們細心聆聽
古董茶的四大外在特征:輕、缺、丑、松 。輕是指老茶拿到手上沒有重量感、輕飄飄的感覺;缺是指老茶的不完整性,老茶經過歲月的洗禮,邊邊角角難免有缺失的地方;丑是指老茶用古董茶配方制作而成,黃片茶梗據多,沒有以茶芽鋪面的后期茶精致;松是指老茶經過幾十余載的風化變得松弛、膨松,沒有后期茶那么緊實。
陜西省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陳澤偉做感恩發言
關于為什么要喝老茶的問題,是人們普遍關注與關心的問題。吳炯耀老師詳細做了回答。首先,品老茶即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文化,值得我們去探索和考究。其次,老茶因為茶堿和茶多酚在氧化作用下分解成多糖,它是生物中維持生命活動的高分子物質之一(核酸、蛋白質和多糖)對身體好。第三,老茶品質、口感、香氣更具魅力迷人。隨著貯藏時間的延長能向熟茶風味轉化,既具有生茶的香氣、韻味,又具有獨特的陳香以及其它特殊香氣,品質獨特。老茶喝起來苦澀感降低,柔和感會非常好。湯色轉變,老茶湯色漸紅,醇厚度也會越好。隨著普洱茶多酚類物質、兒茶素的轉化,生茶的一些刺激物質相對減弱,口感更加柔和、更加容易接受。第四,老茶更具藥效性。老白茶:降火消炎、對呼吸道系統調節作用;老普洱:暖胃;老巖茶:消食減肥;老黑茶:清腸胃、降三高;老六堡:祛濕又潤腸。
人們對沒接觸過的新鮮事物總想去了解、去嘗試。老茶文化講座后舉行了感恩老茶品鑒會,主要品鑒了八十年代班章特級、七十年代^***生磚、七十年代武夷山紅茶芯三款老茶。品鑒會現場既活躍又溫馨。陜西省委原辦公廳主任、陜西省茶研究會秘書長鄭雙成及陜西省茶研究會陳澤偉副會長都作了感恩發言,感恩天地、感恩父母、感恩親朋好友、感恩老茶……(穆永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