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茶的歷史穿越
發布時間:2025-03-15 點擊:24
老字號“生甡川”磚茶產于咸寧桂花鎮柏墩村,在中國2000多年的茶道中,磚茶文明傳承占重要的一席。
“生甡川”青磚茶,歷史悠久。《湖北通志》、《甘肅通志》茶志和有關文獻記載,明洪武年茶鹽朝廷禁品要檀卷中,記載了咸寧柏墩紅茶被朝廷的官員私調賣到蒙古及沙俄。到了明朝萬歷十八年間,因游牧民族帶著紅茶不方便,研發出了磚茶,后改制老青茶。到1854年即咸豐四年,清政府霸占武漢,在九江和湖廣一帶戰火綿綿,其時運輸主要靠的是水運,水面上被兩軍封鎖,商賈比年不通,柏墩多年積壓的茶葉堆積如山,一度蕭條。后來晉商不遠千里來到柏墩與老字號“生甡川”茶莊簽訂了出售協議,茶馬古道又熱烈起來了。
“生甡川”磚茶保健作用和藥用功用大。據雷氏家譜記載,清三朝元老雷以諴執政時,慈禧一連幾天拉肚子,其時宮庭御醫百藥用盡,無法治療,雷以諴呈上從家園柏墩帶來的磚茶,治好了太后的拉肚子,被清庭定為“貢磚”,雷老因看病有功,官銜從三品升至一品。回鄉后,即興題“生甡川”,暗指官職連升三級。“生”是“升”的諧音;“川”指平原,指出路一望無際的意思。并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注冊“生甡川”商標。
光緒33年,清政府責咸寧商行改辦“川”字黃、黑二茶(即青磚茶、黑磚茶),其時有了皇家御旨,茶商們見到商機到了,紛繁趕到柏墩來訂購,茶農的積極性上來了,柏墩山上山下茶場連延十幾里,困龍山峰每一寸土地上都種滿了茶葉。1911年,柏墩“生甡川”茶,同湖廣代表團去參加了國際博覽會,榮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民國年間,戰爭四起,國不安寧,柏墩磚茶又在困難中行進。解放后,在黨的關懷之下,柏墩磚茶又興旺起來了。到上世紀80年代,與世界經濟接軌后,商標注冊尤為重要,1985年獲國家商標注冊證,證號(228984)。
“生甡川”青磚茶制造技術精深。在生產上采納傳統技術,質料為當地春夏時節新鮮茶并通過精選,炒至必定純度,并通過熏蒸、限制等多道技術。利用茶葉自身的原汁發酵,原制品用木炭烘焙,保持茶葉的色香、味美,富含豐富的養分成份,飲用醇香可口,生津止渴、提神健胃、消食化氣,久藏成珍品。陳年的磚茶,有很強的藥用功用和保健功用,嬰兒、小兒、成人腸胃欠好,當地居民都去找點陳茶磚煮點水喂服,馬到成功,中老年高血壓、血脂、血糖,喝上幾塊陳磚茶,全部康復正常。
如今,桂花鎮黨委施行綠色興起,開展“桂花、茶葉”規劃。把原公營柏墩茶廠調整1000畝繼續開展優質茶,以萬壽橋、金祠金漢楚為首茶葉大戶,由1500畝擴大到3000畝,整合桂花、明星茶園構成“萬畝茶園”的生產基地,重樹老品牌雄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