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今茶書典籍
發布時間:2025-03-15 點擊:16
我國從唐代陸羽公元780年第一本《茶經》問世,到1992年5月陳宗懋主編的《中國茶經》出版,再到2008年5月于觀亭主編的《中國茶經》出版,經歷近1300年。各朝各代出版了不少茶業經典著作。這些著作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從科學到經濟,從哲學到文學,無所不包,作者隊伍從皇帝、貴族、官員到平民,各階層皆有茶業著作。這說明茶業在我國涉及面之廣,影響之大。在介紹歷史茶書經典以前,先簡單談一下與茶有關的三本古書。因為它是茶之源,也是茶文化之源,茶書之源。一本是《神農本草》,書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農本草》傳說是神農炎帝所寫,據考證可能是戰國時期的作品,作者不詳,可能是集體創作。第二本是《爾雅》,這是我國最早的一本詞書。書中記載了“荼,苦菜,苦荼,槚,”等茶葉的名稱。也是最早記載茶的書。《爾雅》作者傳說是周公旦。陸羽《茶經》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就是據《神農本草》和《爾雅》這兩本書說的。據考證《爾雅》不是周代著作,也不是周公旦所作,是西漢后期的作品,作者不詳。第三本是《廣雅》,此書是三國時期張揖所著,書中寫到:“荊巴間,采茶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若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碎置于瓷器中,以湯澆復之,用蔥、姜、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這是我國最早餅茶和煮飲方法的記載。一、古今茶書經典概況1、隋唐五代茶書隋唐五代,這一時期出版茶書13種,現存的只有4種,輯佚5種,已佚4種。以陸羽的《茶經》最著名。它開創了茶書先河,并且水平極高。它全面的總結了唐代中期和及、以前有關茶葉的知識與實踐,生動的描寫了茶葉的生產、加工、品飲、茶事等,深化和提高了飲茶文化和內涵,被稱為古代茶事的百科全書。除《茶經》以外,還有裴汶《茶述》、張又新的《煎茶水記》、蘇廙的《十六湯品》、溫庭筠的《采茶錄》、王敷的《茶酒論》、毛文錫的《茶譜》、陸羽的《顧渚山記》和《水品》。2、宋元兩代茶書宋元兩代。這一時期共出版了31種茶書,現存的只有15種。輯佚的10種,已佚的6種。總覽現存的和輯佚的25種,其特點是地域性和專業類的書籍多。除《大觀茶論》和《補茶經》外,23種屬這兩類。如《北苑茶錄》是專講建安茶的,《茶具圖贊》是專講茶具的。這個時期的茶書以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最著名,是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300多個皇帝中惟一的一個寫茶書的皇帝。宋代斗茶成風,《大觀茶論》中詳細記載了程序復雜、要求嚴格、技巧細膩的斗茶。除了《大觀茶論》外,宋元兩代現存的和輯佚的茶書還有:陶谷的《茗荈錄》,丁謂的《北苑茶錄》、周絳的《補茶經》、葉清臣的《述煮茶泉品》、劉異的《北苑拾遺》、蔡襄的《茶錄》、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黃儒的《品茶要錄》、沈括的《本朝茶法》、唐庚的《斗茶記》、熊蕃的《宣和北苑貢茶錄》、桑莊的《茹芝續茶譜》、趙汝礪的《北苑別錄》、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魏了翁的《邛州先茶論》、楊維楨的《煮茶夢記》、歐陽修的《大明水記》、曾慥的《茶錄》、范逵的《龍焙美成茶錄》、謝宗的《論茶》、羅大經的《建茶論》、曾伉的《茶苑總錄》、沈括的《茶論》、佚名的《北苑雜述》。3、明代茶書明代是我國歷史上出書最多的年代。在250年間出書68種,現存的46種,輯佚的8種,已佚的14種。明代是“創新茶葉采制”,“開千古飲茶之風”的改革和發展時代,呼喚茶人寫出適合時代需要的茶書。如張源的《茶錄》、許次紓的《茶疏》、朱權的《茶譜》以及田藝衡的《煮泉小品》等。都是作者長期實踐研究的論述和總結之作。明代茶書的特點是:搜集前人資料,編輯成書的多,如孫大緩、吳旦輯、張又新的《煎茶水記》、歐陽修的《大明水記》及《浮槎山水記》而成的《茶經水辨》等。更有喻政輯前人茶書26中,合成頗具規模的《茶書全集》。明代現存的書目是朱權的《茶譜》、顧元慶和錢椿年的《茶譜》、吳旦的《水辨》和輯佚的《茶經外集》、田藝衡的《煮泉小品》、徐獻忠的《水品》、陸樹聲的《茶案記》、孫大綬的《茶譜外集》和《茶經外集》、屠隆的《茶箋》、張謙德的《茶經》、許次紓的《茶疏》、陳繼儒的《茶話》和《茶董補》、屠本畯的《茗笈》、夏樹芳的《茶董》、高原濬的《茶乘》、龍膺的《夢史》、徐勃的《蔡瑞明茶癖別記》、《茗譚》和《茶考》、熊明遇的《羅岕茶記》、馮時可的《茶錄》、羅廩的《茶解》、喻政的《茶集》和《茶書》、黃龍德的《茶說》、程百二的《品茶要錄補》、萬邦寧的《茗史》、聞龍的《茶箋》、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和《洞山芥茶系》、程用賓的《茶錄》、馮可賓的《芥茶箋》、顧起元的《茶略》、朱祐檳的《茶譜》、真清的《水辨》和《茶經外集》、徐謂的《煎茶七類》、高謙的《茶箋》、陳師的《茶考》、張源的《茶錄》、胡文煥的《茶集》、蔡復一的《茶事詠》、李日華的《竹嫩茶衡》和《運泉約》、曹學佺的《茶譜》、華淑、張瑋的《品茶八要》、鄧志謨的《茶酒爭奇》、周慶叔的《岕茶別論》、朱日藩、盛時泰的《茶藪》、邢士襄的《茶說》、吳從先的《茗說》、王毗的《六茶紀》。4、清代茶書清代茶葉的采制、品飲多沿襲前代的方法,無多創舉,因此茶書也少。原創性的茶書更少,大都是摘抄匯編性的。共出茶書26種,現存23種,輯佚3種。清代茶書雖少,但也有其特點,一是有古代唯一寫龍井茶采制的《龍井訪茶記》,二是有專寫茶葉出口“著色摻雜”和進口茶機的唯一的著作《整飭皖茶文牘》,三是有古代最長的茶書《續茶經》,全書十萬字,是我國古代茶書之最。清代茶書有:陸廷燦的《續茶經》、陳鑒的《虎丘茶經注補》、劉源長的《茶史》、冒襄的《岕茶彚鈔》、余懷的《茶史補》、程作舟的《茶社便覽》、葉雋的《煎茶訣》、顧衡的《湘皋茶說》、吳騫的《陽羨名陶錄》和《陽羨名陶續錄》、翁同和的《陽羨名陶錄摘抄》、朱濂的《茶譜》、陳元補的《枕山樓茶略》、胡秉樞的《茶務僉載》、佚名的《茶史》、程雨亭的《整飭皖茶文牘》、震均的《茶說》、康特璋、王實父的《紅茶制法說略》、鄭世璜的《印錫種茶制茶考察報告》、程淯的《龍井訪茶記》、卜萬祺的《松寮茗政》、王梓的《茶說》、王復禮的《茶說》、“六合縣志”中的《茗笈》、高葆真、曹曾涵的《種茶良法》。還有一本《茶苑》是明末黃履道編著而清代人抄錄而有補充。5、近代茶書我國近代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12年到1949年。這37年間,由于戰亂,民不聊生,茶園凋零,茶文化陷入低潮。因此茶書也很少,僅出版了10種書。其中一本還是翻譯美國人威兼?烏克斯的《茶葉全書》。值得一提的是有3本是當代茶圣吳覺農寫的。就連《茶葉全書》的翻譯也是吳覺農主持的。其他9種書目是:吳覺農的《茶樹栽培法》、趙烈的《中國茶業問題》、程天綏的《種茶法》、胡浩川的《中國茶葉復興計劃》、王云主編的《叢書集成初編?茶錄》、朱美予的《中國茶業》、吳覺農、范和筠的《中國茶業問題》、胡山源的《古今茶事》、戴龍孫的《茶》。第二階段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到現在。這一階段是茶文化恢復和發展階段。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茶文化空前繁榮,成為我國茶學發展的最好時期,這60年間出版茶書上千種(包括港臺)。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涉及到教育、食品、飲料、醫藥、文化、倫理、哲學等多個方面。這一階段所出版的茶書具有代表性和較高水平的主要有,吳覺農主編的《茶經述評》,陳宗懋主編的《中國茶經》和《中國茶葉大詞典》,中華茶人聯誼會主編的《中華茶葉五千年》、王振恒和王廣志主編的《中國名茶志》、阮浩耕主編的《中國古代茶葉全書》,鄭培凱、朱自振主編的《中國歷代茶書匯編》、陳彬藩主編的《中國茶文化經典》,于觀亭主編的《中國茶文化叢書》和《中國茶經》等。二、介紹各代具有代表性的著名茶書經典《神農本草》這本書雖說不是茶葉專著,但它是記載我國飲茶起源的第一本書,它是我國第一本藥書。書上記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解之”。茶葉歷史追溯到5000多年就是從這里開始的。所以在介紹茶葉專著以前先做一簡介。《神農本草》的作者和時間不詳,有的說是神農時期的著作,有的說是皇帝時期的著作,也有的說是春秋時期的著作,根據可研究的材料,很有可能是戰國時期的著作,作者無從查起。很可能是集體創作。神農是公元前2700多年前的一個部落首領,后稱炎帝,傳說神農氏的母親,有一天去華陽(今陜西華山)游玩時,因感應了神龍之氣,在姜水(即岐水)河畔生下了他。生下時牛頭人身。第三天就會說話,第五天就會行走,第七天齒全。成人后身高八尺七寸。因在姜水長大,就以姜為姓。神農成為部落首領后,就率眾沿渭水、黃河向東發展,在版泉(今河北涿鹿東南)與皇帝發生沖突,大戰,被皇帝戰敗,便到了中原,先建都陳(伏羲建都的地方),后徙魯(今山東曲阜)。《白虎德論》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氏,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為神農也”。這大約是中國原始畜牧業向原始農業轉變的初級階段。那時的五谷與雜草生長在一起,草藥和樹木百花生長在一起,哪些是可食的,哪些是有毒的,誰也分不清楚,神農就一樣一樣的嘗試,一樣一樣的試種,最后選出了黍、菽、麥、稷、稻五谷。神農以草木滋味,察其寒、溫、辛、平、熱之性,辯其君、臣、佐、使之義。創立了中華醫學。傳說在神農在嘗百草時中了一種叫滾山珠的毒草的毒,昏倒在一棵樹下,醒來咀嚼了這棵樹的葉子,而解毒,這棵樹就是茶樹,當時稱荼。對于神農氏,191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辭源》中是這樣總結的:“神農氏,古帝名,始教民為耒耜。以興農業,故稱神農。以大德王,故稱炎帝。起于烈山,故稱烈山氏。都陳,后遷曲阜。始作《方書》以療民疾。立市廛以建財,在位140年而崩,傳世520年。”
下邊談一下有代表性的茶葉專著1、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唐代)《茶經》是公元780年成書,是中國乃至世界的第一部茶葉專著。本書從各個方面全面總結了唐代中期以前的茶葉生產、加工、品飲等各方面經驗和實踐。全書共分上、中、下三卷共10章約7000字。上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共三章。中卷四之器,只有一章,篇幅較大。下卷分茶之煮、茶之飲、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圖,共6章。①《茶經》一之源,闡述了茶葉的產地和茶樹的生長特性和茶葉的功能,以及茶樹的栽培方法,鮮葉品質的鑒別方法和“茶”字的字源。
②《茶經》二之具,共講了18種采制工具,有籯、灶、釜、甑、箄、杵、臼、規、承、襜、篦利、棨、樸、焙、貫、棚、育、穿。
③《茶經》三之造,講了茶的采摘,唐代茶餅的制造方法,制茶工藝和茶類的發展,茶葉的品質審評。
唐代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農歷)之間。唐代茶餅的制造是:“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七大工序,這就是唐代典型的蒸青茶餅(綠茶)的制造工藝。流程:蒸茶-解塊-搗茶-裝模-拍壓-出模-列茶(曬干)-穿孔-焙烘-成穿-封茶。
④《茶經》四之器,詳列了28種煮茶和飲茶的用具,可分為8大類:生火用具有風爐、灰承、筥、碳撾和火莢5種;煮茶用具有鍑、交床和竹莢3種;烤茶、碾茶和量茶用具有夾、紙囊、碾、拂抹、羅合和則6種;盛水、濾水和取水用具有水方、漉水囊、瓢和熟盂4種;盛鹽和取鹽工具用鹺簋和揭2種;飲茶用具有碗、札2種;盛器和擺設用具有畚、具列、都籃3種;清潔用具有滌方、滓方和巾3種。
⑤《茶經》五之煮,論述了茶湯的調制,從烤茶、碾茶、火候、燃料選擇,煮茶用水都作了詳細論述。
烤茶要掌握火候,烤出理想的香氣,碾茶要碎而不扁、不粉,要如細末。用火:“茶須緩火炙,活火煎”,活火是炭火有焰者。煮湯要沸,一沸為魚眼,微微有聲,放點鹽于鍋中調味。二沸邊有涌泉,累累連珠。三沸是騰波鼓浪,水汽全消,謂之老湯。簡稱之:“魚眼”、“連珠”、“鼓浪”。煮茶在二沸時出水一瓢,等沸時再把這瓢水倒入鍋內,開鍋即飲。
《茶經》五之煮中還詳細講了煮茶用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江水取上游去人遠者,井水取汲多者。
⑥《茶經》六之飲,講了飲茶風尚的傳播,特別寫佛教僧侶的傳播等,寫了唐代的飲茶習慣。
六之飲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滂時浸俗,盛于國朝(唐代)。”“兩都并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當時唐代的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等,都要經過研開,烤炙,搗碎方法加以處理,放入瓦罐里,以便煎煮茶湯。
六之飲中還提出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
⑦《茶經》七之事,這一章主要是記錄了與茶有關的人和事以及有關的故事傳說和著作。如人物提到了神農、周公、陸納、王肅等。著作提到了《爾雅》、《廣雅》、《晉書》、《搜神記》等,收集了不少與茶葉有關的資料。據《茶經評述》中統計史料48條。在這一章中還記載了歷代茶政的改革。
⑧《茶經》八之出,主要是論證了唐代的茶葉產地,列出了8個道、43個州郡、44個縣產茶。分成:西南茶區、淮南茶區、嶺南茶區、浙西茶區、浙東茶區、劍南茶區、黔中茶區、江南茶區八大茶區。有記載說年產茶10萬噸。
在敘述八大茶區的同時,還指出了各地區茶葉品質的好壞。如山南茶,以峽州上。淮南茶,以光州上。浙西茶,以湖州上。劍南茶,以彭州上。浙東茶,以越州上等。
⑨《茶經》九之略,是寫茶具和茶器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可以省略,如在“野寺山園”現采、現制茶就可以省去焙茶的附屬工具“磬”和“樸”,穿茶工具“穿”,封茶工具“育”,如煮茶器雖然在《四之器》中列了28種,如在山野飲茶只須7種就可以了。
⑩《茶經》十之圖,是說為了記憶和熟悉《茶經》,可以將前九章用文字或圖畫,寫繪在絹上,掛在墻上《茶經》的內容就一目了然了。
《茶經》的內容十分豐富,它涉及到生物學、栽培學、制茶學、分類學、生態學、藥理學等等。還記載了唐朝中期以前的神話傳說、故事、人物、史籍、詩賦、傳記等,是一本茶葉的百科全書。
當今世界上有三本著名的茶葉專著,第一本就是《茶經》,第二本是日本榮西禪師1191年成書的《吃茶養生記》,主要是寫茶葉的藥用價值,對宣傳茶葉,特別是在日本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榮西被日本人稱作茶祖。但《吃茶養生記》卻晚于陸羽的《茶經》411年。第三本是美國人威廉?烏克斯1935年出版的《茶葉全書》,此書作者用了10年時間考察了全球的茶葉生產、加工、貿易、歷史、茶葉的成份、保健功能等,寫成了160多萬字的茶葉巨著——《茶葉全書》,但晚于陸羽的《茶經》1155年。《茶經》寫成雖然已有1229年,但在中國和世界仍有很大影響。
《茶經》的作者陸羽(公元733-804年),唐代文學家、茶學專家。字鴻漸,一名疾,字季庛,號竟陵子,自號桑萱翁。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縣)人。陸羽原為棄兒,生下兩歲多,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為竟陵龍蓋寺智積禪師收養,以《易》自(筮),占得《漸》卦,“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吉”。遂定姓陸,取名羽。智積收養陸羽時,由于剛2歲多,不好再寺中收養,就暫送他的好友李儒公家養著,李公家有一女名叫季蘭,所以把陸羽叫季庛,二人一起生活。陸羽終生未娶,李季蘭是他唯一的女友,季蘭后來出家成了女道人,也終生未嫁,所以后人編纂了不少他們二人美好的戀愛故事。
陸羽長到四、五歲以后,又回到龍蓋寺,當了小和尚,但是他不愿意念經拜佛,住持罰他放牛,但他自幼好學,后來跑到一個戲班子去學戲。編寫了笑話集《謔談》。天寶五年(746年)為竟陵太守李齊物賞識,推薦到火門山鄒夫子門下學習。天寶十一年(752年)與竟陵司馬崔國輔相識,經常在一塊品茶,鑒水,談詩論文。天寶十三年(754年)出游巴山峽川考察茶事。乾元元年(758年)到昇州(今江蘇南京)寄居棲霞寺鉆研茶事。上元元年(760年)到苕溪(今浙江湖州)深入茶戶了解茶葉。采茶覓泉,評茶品水,隱居山間,編寫《茶經》。到780年《茶經》寫成。推動了唐代茶文化和茶產業的發展。被人稱為茶圣。
陸羽多才多藝,著作頗豐,除《茶經》外還有《顧渚山記》、《武林山記》、《六羨歌》等。
陸羽于公元804年病逝于青塘別業,終年72歲,葬于湖州杼山。
2、天子著茶書——《大觀茶論》(宋代)
《大觀茶論》是宋代皇帝宋徽宗趙佶編著,成書于1107年。全書約2900字。全書分序、產地、天時、采摘、蒸壓、制造、鑒辨、白茶、羅碾、盞、筅、瓶、勺、水、點、味、香、色、藏焙、品茗、外焙21節。
(1)序言。作者在序言中談吃飯穿衣是為飽腹御寒人人都知道的事,但飲茶,一般人卻不知是為“祛襟滌滯,致清導和”“沖淡簡潔,韻高致靜”的道理。
作者說本朝建貢茶基地建溪,造龍團鳳餅,名冠天下,文人雅士為“熏陶德化,咸以高雅”爭相品茗斗茶,所以近年來茶采摘越來越精,品質要求越來越高,烹點越來越妙,卻不知道種茶,做茶的辛苦,斗茶之難,所以我對茶作了研究,寫成這本《茶論》。序言是作者談他為什么寫《茶論》的。
(2)產地。說茶樹種植的地方不能太陽,也不能太陰,要“陰陽相濟,則茶之滋長得其宜。”
(3)天時。是說驚蟄開始采茶時,越輕寒茶葉慢慢長大,茶工從容細致的做茶,其茶色、味兩全,越這時很熱,茶葉生長很快,茶工做茶就不能細致的去做,“蒸而未及壓,壓而未及研,研而未及制,茶黃留漬,其色味所失一半”。這一節是談做茶的時候,天時是很重要的。
(4)采茶。是說采茶要在黎明太陽出來以前采,日出后就不能再采了。茶要用指采,不能揉采,手上有了汗,茶就不鮮了,所以茶工要帶清水,采后的茶芽要放在水里。凡是芽如雀舌、谷粒的是斗茶用的。一芽一葉為好茶,一芽二葉的次之,其他就是下茶了,做茶時魚葉、黑蒂都要去掉,否則會影響茶的色澤和味道。
(5)蒸壓。說蒸壓很有學問,生則色清味烈,熟則色紅而味悶。壓久則味澀,不足則味淡。所以蒸壓要恰到好處。
(6)制造。說在制茶時工具要清潔,要趁熱研膏,焙火要好,當天采下的茶當天做完,不能過夜。
(7)鑒辨。這一節是說如何鑒別宋代茶餅的好壞,茶有多種多樣,像人的面孔一樣各有不同,要看他的顏色,形狀,研末后看其黑白,也要看餅的硬度,現在有外山茶,以次充好,所以要很好的鑒辨。
(8)白茶。宋代很崇拜白茶,這種茶很難得,只有在山崖樹林之間偶爾有之,葉瑩薄,很難制造,若做好了,如玉在璞,品質極好。據說今天的安吉白茶就是宋代徽宗所談的那種白茶,之所以品質好是氨基酸含量高。
(9)羅碾。這節是談宋代點茶時用的羅和碾,碾以銀為上,鐵次之,槽不能太深而陡,輪不能太薄而銳,羅要輕而平,不能太細。
(10)盞。說茶盞以青黑瓷的好,特別是兔毫盞,盞不能太深,要微寬,盞要厚,保溫則好。宋代崇尚茶湯要白,所以盞以黑釉為上,最好是兔毫盞。
(11)筅。這一節是說打茶的筅要用老竹做,這樣身重,打起茶來容易出沫。
(12)瓶。是說盛水的瓶最好是金銀制成,瓶口的制作很講究,倒湯要不散、不瀝,這樣茶面才不破。
(13)勺。是說盛茶湯的勺,大小要適當,為一盞茶量最好,大者余,小者取其不足,繁瑣,茶必涼矣。
(14)水。這一節是說點茶用水要以“清輕甘潔”為美。輕甘之水是自然之水,古人說中泠水,惠山泉水為上,但路途遙遠,不易常得。可取當地清潔的山泉水。其次是經常有人汲的井水。江河的水由于有魚、鱉之腥,泥土之味,雖輕甘也不能用。煮水要成蟹眼、魚目、連珠為度,老時加少許新水(冷水)投之,小開即用。這里寫的用水和候湯同陸羽《茶經》基本相同,但用水比陸羽要嫩。
(15)點。點茶是宋代飲茶要點,所以這一節重點詳細敘述點茶的方法。說點茶首先把茶調成膏,再注水擊打。點茶有七種方法,手法各不相同,但都量茶受湯,調入融膠,打出沫餑。“茗有餑,飲之宜人”。這一節詳細記錄了宋代具有代表性的茶藝。反映了作者是宋代的點茶高手,宋代茶藝師的代表。
(16)味。這一節說茶要以味為上,甘香重滑,為味全,只有北苑、壑源出的茶,味甘香兼之。如果采摘芽旗不當,蒸壓力度、時間不準,是做不出好茶的。只有好的茶葉,好的加工才能做出絕品。
(17)香。這一節是說茶葉的真香是其他香氣不能比的,但是香氣是在加工中形成的,蒸及熟而壓,及干而研,研細而入模制造,這樣做出來的茶入盞后則香氣四溢。
(18)色。這一節是說宋代的茶,以純白為最好,青白為次,黃白又次之。是否能制成純白的好茶,決定于天時,人力。采茶時暴熱芽猛長,加工不及時,制出的茶雖白而黃,蒸壓微生則青白,過熟則灰白,茶汁出不盡則青暗,焙火太烈則昏赤。
(19)藏焙。這一節是說茶的烘焙和儲藏。烘焙要用熟火,火溫要恰當,探手爐中,雖熱而不逼人手者為良,用手觸茶雖熱而不焦茶,這樣烘焙的茶最好。焙好的茶用久漆竹器封存。陰雨潮濕天不能開,年底再焙一次,如新茶一樣。
(20)品茗。這一節是寫了當時宋代的名茶。都以產地不同而品質不同,雖加工工藝不同,但茶的好壞大多是產地決定的。
(21)外焙。這一節是說宋代茶已經出現了以次充好和假茶的問題。以次充好是拿外山(北苑山外所產茶)茶充當北苑山內的正焙茶,還有的用柿葉和桴欖的芽做成的假茶。所以作者提醒大家要很好辨別,并教大家辨別的方法。
《茶論》是宋徽宗趙佶于大觀年間寫成的茶書,所以后人稱《大觀茶論》。它全面的論述了宋代茶葉生產、加工、飲品等各方面的情況。特別詳細的記錄了宋代的點茶茶藝。是了解宋代茶葉的一本權威書籍。
作者趙佶,是北宋第八代皇帝(1100-1135年),宋神宗的第十一子,廟號徽宗。他先后任用蔡京、童貫變亂新法禍國殃民,他終日生活豪奢,不問政事,治國無能,御敵無策。至使金兵大舉進犯,最后他與他的兒子(欽宗趙恒)一起被俘,死于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造成北宋滅亡,使宋朝南遷臨安,立趙構高宗建南宋。
趙佶不是一個好皇帝,但他是一位一流的文化才子,琴棋書畫無一不通。25歲作《桃鳩圖》,成為遺世國寶。在南岳衡山有他親筆御題巨大石刻《壽岳》,他的書法獨具一格,是中國書法“瘦金體”的創始人。他28歲時寫成《大觀茶論》,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統治300多個皇帝唯一寫茶書的天子。
趙佶不僅嗜茶,還擅長斗茶和分茶,是一個茶藝高手,茶葉專家。曾多次為臣下點茶。他提倡普及飲茶,和諧社會。在《茶論》中提出了飲茶可以“致清導和”的茶道理念。他對我國的茶業發展,茶文化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趙佶雖僅活了35歲,但在茶與文化方面都頗有建樹。
3、三十年隱居茶山,汲泉煮茗著書——《茶錄》(明代)
《茶錄》是作者隱居深山博覽群書,汲泉煮茗,研究茶葉30年寫成的。是實踐的總結,而不是泛泛的抄錄。全書約1500字,成書于萬歷年間(約1595年前后)。
此書除顧大典寫的引言外共分采茶、造茶等23節。
(1)采茶。這一節是說采茶要及時,太早味不全,遲了神韻就差了。作者認為谷雨前五日為最好。后五日次之,再后五日又次之。茶芽紫色的好。夜里無云帶露者采好,日曬者次,陰雨不宜采。茶生在山谷者好,竹下次之,爛石中又次,最差的是黃沙中。基本是陸羽《茶經》中的觀點。
(2)造茶。是寫明代茶葉的加工方法,鮮葉采下后腰把老葉、枝梗、碎屑去掉。再用2尺大的廣口鍋炒,投葉量1.5斤,高溫快速急炒,待熟后出鍋撒于篩上輕揉數遍,再入鍋復炒,火溫逐漸下降,炒干為度。特別指出在炒茶的過程中,技術玄妙,只能實踐,難以言表。火候好色香全美,否則神味俱廢。這是典型的炒青綠茶工藝,明代已非常完美成熟。其工藝:揀青-殺青-揉捻-炒干。今天仍沿用這一工藝。
(3)辨茶。這一節是說一泡好茶在于造之精,藏得法,泡的技藝好。但是茶的好壞是決定于炒茶的技術,烈火清香,鍋溫低而無韻,火猛則焦,鍋溫低(殺青)則不綠,時間長則熟,短則生,熟則色黃,生則色黑,炒的好有回甘,炒不好則澀,有爆點沒有關系,最好是無焦點。
辨茶,是從茶的好壞判斷加工環節當中的問題,只有有豐富經驗的技師才能做到,單純評茶的人是做不到的。
(4)藏茶。這一節是明代茶葉的儲藏。說把做好的茶先放在經常盛茶的盤子中,放三日回潮,再用微火焙至極干,待冷貯壇子中,輕輕壓實,用槡皮紙封口,上邊用烘過的磗(冷卻后)壓緊,放在專門盛茶的箱子里,不要臨風近火。這是一種傳統的科學的儲藏茶的方法,至今民間仍作為名茶儲藏法。
(5)火候。這一節是說泡茶燒水的火候,說泡茶首先要把水燒好,火要文武相濟,恰到好處,過文(火小)則水柔,水柔則茶降,過武(火大)則茶為水制,皆不能泡好茶。這是用火的大小,文武論證煮水的好壞,比唐代的“三沸”又進了一步。
(6)辨湯。這一節是寫如何辨別把泡茶用的水燒好。說煮水有大三辨,十五小辨。大三辨是:辨形、辨聲、辨氣。形辨是煮水時看蝦眼、蟹眼、魚眼、連珠、騰波鼓浪。聲辨是聽聲:初聲、轉聲、振聲、驟聲、無聲。氣辨是看煮水時發出的氣,氣浮一縷,二縷、三縷、四縷,亂縷不分,氤氳亂繞,氣直沖貫,三大辨中又分出這15小辨,可見作者對煮水觀察的非常細致。
(7)湯用老嫩。這一節是說明代和唐宋由于散茶和團茶的區別,飲用方法不同,用湯的老嫩也不同,唐宋由于是團茶,飲用時要碾、羅,所用湯要嫩,明代是全葉沖泡用湯要老,所以湯須五沸,茶要有三種投法。這完全是作者在實踐中的總結。
(8)泡法。這一節是說用壺泡茶的方法。水燒好后,先蕩壺盞,再放茶,茶量要適中,等茶水沖和,可分盞而飲,分盞不宜早,盞飲不宜遲。
(9)投茶。這一節對投茶提出了三種方法。說:“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湯曰下投,湯半下茶,復以湯滿,曰中投。先湯后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對四季提出了不同的投茶法。今天又演變成在同一時間,不同的茶,也有不同的投茶法。
(10)飲茶。這一節是說飲茶的人少為貴,人多喧鬧,雅趣就沒有了。“獨啜曰神,二客曰勝,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11)香。是說明代的茶葉香型很多,有真香、蘭香、清香、純香。雨前的茶才有真香,表里如一的是純香,不生不熟的是清香,火候到位的是蘭香。其他都是不正常的香氣,如浮香、漏香等。
(12)色。是說茶湯以青翠為好,沖水時泛起來的濤以白為佳(毫多)。雪濤為上,翠濤為中,黃濤為下。能泡出一杯玉茗冰濤,才是絕頂的技藝。
(13)味。這一節只有十個字“味以甘潤為上,苦澀為下。”
(14)點染失真。這一節是說茶要有真香,真味,真色。不能染有雜味、雜香、雜色。如水有咸味,茶中有其他作料,碗中有果味等,這些都會失去茶的純正。作者主張茶要清飲,才能品出真諦。
(15)茶變不可用。這一節是說變了質的茶葉千萬不能飲用,飲傷胃成疾。
(16)品泉。“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非真水莫顯其神,非精茶昌窺其體。”好茶要有好水泡才相得益彰。顯其神韻。“山頂泉清而輕,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又說山頂的流于黃石泉最好。瀉出青石的不能用。這一節是對泉水的品評。
(17)井水不宜茶。這一節是說井水泡茶不好,《茶經》上把井水列為最差。作者認為不近江,又無山泉,可多積一些梅雨泡茶,味甘和,它是長養萬物之水。說雪水雖清,但性感重陰,寒人脾胃,不宜多用。
(18)貯水。這一節是說貯水要將甕置于陰庭處,使它吸收星露之氣。這樣可以英靈不散,神氣常存。貯水的甕不能暴曬,也不能木石蓋壓,也不能用紙封口,這會內閉其氣,外耗其神。飲茶貴在茶鮮水靈,如茶失其鮮,水失其靈,同喝溝渠里的水有什么不同。
(19)茶具。作者說唐代陸羽說煮茶用銀瓢好。太奢侈。用瓷器又容易壞,我認為平常百姓家用錫瓢最好,無損色香味。不易壞,也不奢華。但千萬不能用銅鐵器。
(20)茶盞。作者說雪白為上,藍白者次之,也不損茶色。和唐宋的用盞明顯不同。
(21)拭盞布。這一節要求擦拭茶盞的布用細麻布,其他的易穢,不能用。
(22)分茶盒。是說貯在壇中的茶要取出一盒,作為平時飲茶用,用盡再取。這個分茶盒要錫做成。
(23)茶道。這是此書的最后一節,講茶道,作者高度全面概括了茶道定義:“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這是繼唐代皎然、封演第三個提出“茶道”的人,也是提的最全面的。
《茶錄》除了寫明代茶葉的采制方法外,重點是寫了明代的泡茶法。詳細的總結了當時泡茶茶藝,特別是炒青綠茶的沖泡技藝。
《茶錄》的作者張源,是一個很有學識的平民百姓,字伯淵,又名樵海山人,江蘇吳縣人,長期隱居山間,汲水煮茗博覽群書,自娛自樂,潛心研究茶葉30年,寫成了高度概括、簡明扼要、很有實踐意義的《茶錄》。當時福建提學副使顧大典(隆慶年進士),對張源《茶錄》做了引言,評價很高,說張源“無間寒暑,歷三十年,疲精殫思,不究茶之指歸不已,故所著《茶錄》得茶中三味”,“即王濛、盧仝復起,不能易也”。說就是唐代的茶葉專家王濛、盧仝也不能相比。作者張源由于是平民,又長期隱居山林,生死年代不詳。
4、長篇巨著——《續茶經》(清代)
《續茶經》分上、中、下三卷。目次依照陸羽的《茶經》。還附錄了茶法一卷,成書約在雍正十三年(1734年)前后。全書內容雖多,只是輯錄多種古籍中的有關茶業方面的資料,沒有自己的寫作,然征引豐富,分類摘錄,較為系統,便于讀者集觀,并保存了一些已經佚失的古代茶事資料。
(1)茶之源。這一章作者收集了上百部古籍,把書中有關茶之源的記載進行整理編輯。如上至漢代王褒的《僮約》到唐代陸羽的《茶經》、宋代徽宗的《大觀茶論》、蔡襄的《進茶錄表》、明代許次紓的《茶疏》、馮時可的《茶譜》等95種有關茶葉的書籍中摘錄了大量茶之源的文字。
(2)茶之具。這一章收集了22種有關茶詩、茶書中茶具的記載,如唐代陸龜蒙的《茶具十詠》,如宋代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等。
(3)茶之造。這一章收集了45種有關茶書,從中摘錄了有關茶之造的記載,如《唐書》、《北苑茶錄》、《西溪叢語》、《品茶要錄》、《學林新篇》、《苕溪詩話》等。
(4)茶之器。這一章收集了37種有關茶的書和詩,把記載的茶器部分進行了編輯。如蔡襄的《茶錄、茶器》、謝宗可的《詠物詩?茶筅》、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秦少游集?茶臼》詩等。
(5)茶之煮。這一章收集了66種有關茶書中的茶之器的記載,把我國歷代的煮茶方法收集起來,從而清楚的了解我國飲茶的演變,如張源的《水記》、陸羽的《六羨歌》、葉清臣的《述煮茶泉品》、羅大經的《鶴林玉露》、徐謂的《煮茶七類》、田藝衡的《煮泉小品》、張大復的《梅花筆談》、聞龍的《文泉記》等。
(6)茶之飲。這一章收集了57種有關茶詩、茶書中的飲茶好處,飲茶的禁忌等進行了輯錄。如顧元慶的《茶譜》、王復禮的《說茶》、李時珍的《本草》等。
(7)茶之事。這一章從117部古書中引錄了大量有關茶的人和事,說明了茶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如引錄了《海錄碎事》中王濛好飲茶,以及:“水厄”的典故。如引錄了《潛確類書》中蔡君謨識水的故事。如引錄了《西湖志余》中“茶博士”的來歷等諸多的人和事。
(8)茶之出。這一章收集了133種書中論述我國產茶的地方和品種。幾乎包括了我國今天所有的產茶地和品種。如錄入了唐代的八大茶區,各州志中記載的產茶地和茶葉品種等。
(9)茶之略。這一章簡略的列出了97種茶書和茶詩目錄,并摘錄了一些茶詩佳句。如陸羽的《茶經》、張源的《茶錄》、顧元慶的《茶譜》、裴文的《茶述》、呂仲吉的《茶記》、聞龍的《茶箋》、前人的《茶論》、許次紓的《茶疏》、羅廩的《茶解》、胡文喚的《茶集》、夏茂卿的《茶董》、趙長的《茶史》等。列出了25首茶詩目錄,如顧源的《茶賦》、蘇軾的《葉嘉傳》、黃庭堅的《煮茶賦》等。同時摘錄了53首茶詩佳句。如杜牧的《茶山詩》:“山實東南香,茶稱瑞芳魁。”蘇轍的《詠茶花詩》:“細嚼花須味亦長,新芽一粟葉間藏。”戴復古的《謝史石窗送酒并茶詩》:“遺來二物應時須,客子行廚用有余。午困正需茶料理,春愁全仗酒消除。”等等。
(10)茶之圖。這一章列出了歷代的18幅茶葉名畫和沈安老人的茶具十二圖。如名畫有:唐代張萱的《烹茶仕女圖》、五代陸滉的《烹茶圖》、宋代劉松年的《盧仝煮茶圖》、元代錢舜舉的《陶學士雪夜煮茶圖》、明代文徵明的《烹茶圖》等。十二茶具圖,只列出了沈安老人的《茶具十二圖贊》中的名稱及解釋,并未畫出茶具圖。
(11)附錄。這是《續茶經》的附錄,而不是正文,但比較詳細的從11種古籍中摘錄了歷代的茶法,如貢茶、榷茶、茶稅等。這對后人了解茶葉政策的演變,制定新政很有參考價值。
《續茶經》是我國古代茶書內容最豐富,篇幅最長的一本綜合性茶葉古典著作。《四庫全書總目錄提要》有這樣的評價:“自唐以后約數百載,產茶之地,制茶之法,業已歷代不同。既烹煮器具亦古今多異,故陸羽所述,其書雖古而其法多不可行于今。廷燦一訂補輯,頗切實用,而征引繁富。”所以這本書很值得茶人一讀。
《續茶經》的作者陸廷燦,字幔亭,江蘇嘉定人(今上海嘉定)。陸廷燦少時從學王士禎、宋犖,深得作詩之趣。成年后曾任松縣教諭,后任崇安知縣(今武夷山市),官聲頗佳,但后因病退隱定居,以“壽椿堂”顏其藏書,并刊印書籍。由于長期在茶區為官,長于茶事。對于采茶、蒸茶、試湯、候火,頗得其道。據其自述:“值制滿公,鄭重進獻,究悉源流,每一茶事下詢查閱諸書,于武夷之外,每多見聞,因思集為《續茶經》之舉”。
陸廷燦除了編著《續茶經》外,還有著作《藝菊法》、《南村隨筆》等。
5、四部各有其特點的茶書
(1)《茶經評述》是當代茶圣吳覺農主編,1987年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2002年2月再版,作了修訂。是當今對陸羽《茶經》最有權威、最全面的解釋和評論。全書分十章20節,約30萬字。每章分兩節,第一節為原文和譯文,第二節為評述。評述部分是重點,以《茶經》的原文為根據進行評述,從古評到現在。如對《茶經?一之源》的評述分:
①茶的祖國。是寫中國是茶的原產地。世界所有的茶葉都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傳入。
②茶樹的形態特征。是寫茶樹、葉、花、果實、根的形狀和茶樹的品種。
③“茶”字的字源。是寫“茶”字的來歷。說唐代以前“茶”字都以“荼”代“茶”,并且還有其他的字代“茶”字用。如槚、蔎、茗、荈等。是陸羽寫《茶經》時統一為“茶”,從此再不用“荼”字了。
④茶樹生育的生態條件。是寫茶樹在什么樣的土壤、溫度、氣候等條件下才可以生長。
⑤茶樹栽培方法。是寫怎樣種茶和如何進行管理,如種子直播、(茶苗)移栽,無性繁殖等。
⑥鮮葉品質的鑒定方法。是寫如何識別鮮葉的好壞,并特別指出了陸羽《茶經》講的“紫者上”,說紫芽好是那時由于加工方法不同,對品質要求不同而得出的結論,而今天的散茶制法,沖泡飲用,紫芽是不好的,特別不適合紅、綠茶制造。
⑦茶的效用。是寫茶由于含多種保健成份,古代當作藥用,當今是一種健康飲料,仍能保健防病。
以上只舉茶之源,作一例進行介紹。其他章節形式一樣,具體內容可看原著。
陸羽《茶經》近年來翻譯、評述的書很多,水平參差不齊,甚至有解釋不夠準確的。我認為大家要以當代茶圣吳覺農主編的《茶經述評》為主。
現對主編吳覺農先生作一簡介:
吳覺農先生(1897…1989)是我國著名的農學家、茶葉專家,是我國現代茶葉事業復興和發展的奠基人。早年,他和中國農學界前輩創建中華農學會(現中國農學會前身),團結了廣人農學界學者教授及科技人員,為振興我國茶葉經濟,維護華茶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改善茶農的生活狀況方面他也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業績。與此同時,他又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在“五四”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民族救亡和社會進步事業,做出了不懈努力和有益貢獻。
新中國成立前,他首創茶葉口岸和產地檢驗檢疫制度,在各產茶省成立茶葉試驗場和改良場。抗日戰爭期間,他開拓茶葉對蘇聯易貨貿易,支援了抗戰經濟。他重視茶葉專業人才的培育,包括在重慶復旦大學建立第一個高等學校茶葉系。為系統研究茶葉產銷、科研情況,他在武夷山創立第一所國家級茶葉研究機構。
新中國成立以后,他在中央農業部的領導崗位上,會同貿易部門制訂和部署了全國茶葉產銷體系,并成立了新中國第一個對外貿易公司——中國茶業公司。他生前著譯甚豐,有關茶葉的主要著作有《中國茶業復興計劃》、《中國茶業問題》、晚年主編《中國地方志茶葉歷史資料選輯》、《茶經述評》。尤其后者對我國茶葉歷史和現狀作了全面正確的評述。由于他對我國茶葉事業所作的貢獻,被譽為“當代茶圣”。在他為振興茶業的實踐和理論探索基礎上,形成了中國特有的茶學思想,對當前茶經濟、茶文化的發展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值得后人發掘、研究和弘揚。
(2)《中國茶經》。該書是現代茶書中具有代表性的,在綜合類茶書中水平較高,它集中了全國50多位茶葉專家用了三年時間編寫完成。1992年5月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主編陳宗懋,是當代茶界唯一的一位院士。出書時還不是院士。
全書分茶史篇,茶性篇、茶類篇、飲茶篇、茶文化篇以及附錄七大部分,共160多萬字。該書系統的介紹了茶的起源和傳播,茶葉的性質和功能,茶葉的品質和花色,茶的貯藏和品飲,茶的禮儀與茶文化的關系。全書重點突出,繁簡分明,是一部科學性、文化性兼備的經典著作。全書不論是在廣度和深度上都達到了當時(上世紀90年以前)的高水平,是唐代陸羽《茶經》問世1200多年以后具有現代水平的新《茶經》。
該書多次再版,曾得國家圖書三等獎。
(3)《中國名茶志》,該書是新聞出版署“九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的“1200工程”。全書集中了全國上百名茶葉專家,分省市,用志書的形式記載中國名茶,以及各產茶省市的茶葉生產、加工、貿易情況,并且從茶業的發展延絡和文化的角度論述,使讀者有一種全面而清新的感覺。
該書寫了19個省區的茶業發展現狀及介紹了1000多種名茶。全書180多萬字。2000年12月農業出版社出版。主編王鎮恒、王廣志。
該書的特點是,雖然叫《名茶志》,但它不只寫了名茶而是寫了全國產茶省區的茶發展歷史和現狀及名茶。這樣就便于讀者查閱各省區的茶業情況和名茶的出處及特點。是一本很好的工具書。
(4)一套《中國茶文化叢書》。這套叢書是將中國茶文化的內容分成十大部分,每一部分寫成一本獨立的茶書,既有獨立性,又組成了一個整體。每冊約16萬字,由茶葉專家或茶文化學者編著,全套叢書由于觀亭主編。
這套叢書的各冊作者和名稱如下:
《茶文化漫談》作者于觀亭。《飲茶與健康》作者駱少君,《名山出名茶》作者徐承成,《名泉、名水泡好茶》作者詹羅九,《中國茶膳》作者于觀亭、陸堯等,《飲茶習俗》作者姚國坤,《茶藝與茶樓》作者劉勤晉,《茶詩與茶畫》作者朱自振,《茶具與名壺》作者時順華,《紅樓與茶豈》作者周文彬(后三本目前尚未出版)。該叢書從2003年開始在大陸和臺灣同時用簡體與繁體字出版,影響較大。叢書中的《飲茶與健康》、《中國茶膳》等多次再版。《茶文化漫談》2005年在臺灣得到行政院國民健康局“好書”獎。
該書由著名經濟學家,原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于光遠和原商業部常務副部長、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習寫序,于光遠在序中說:“茶文化是華夏優秀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副會長、高級工程師于觀亭主編,全國著名茶葉專家、教授、茶文化學者參與編寫的這套茶文化叢書,從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飲茶與健康,名山出名茶,名泉名水泡好茶,各民族的飲茶習俗,茶具與名壺,文人的茶詩畫印,到中國茶膳的形成與發展等各方面,闡述了豐富多彩,內容廣泛的中國茶文化,既有科學性,又有趣味性。是一套茶文化的科普叢書,是一套健康向上的好書。
姜習在序中說:“現在出版的《中國茶文化叢書》,成為同類圖書中的佼佼者之一。這套叢書闡述了中國茶文化的歷史淵源與發展,內容廣博,文字生動,融科學性與可讀性為一體,使實用性與消閑性相結合,為普及、傳播和發展茶文化作了有益的工作”。
總之,這套叢書不論在大陸還是在臺灣都得到了上層人士的肯定和讀者的好評。
另外為迎接奧運,2008年5月由于觀亭主編,外文出版社出版了一部新的《中國茶經》。圖文并茂,是最新最全的一本茶文化全書。當代茶圣之子吳甲選在序中說:“此書是在中國茶文化研究空前繁榮、茶產業快速發展的大好形勢下出版的一部新“茶經”。此書吸納了改革丌放三十年來的茶文化研究成果,內容豐厚、可讀性、欣賞性、實用性強,是一部很好的普及茶文化的百科全書,也是茶文化研究者和愛好者的一本工具書。”
《中國茶經》全書28萬余字,彩圖1000余幅,可以說是文圖并茂,每章別出心裁地以陸羽的《茶經》為開篇,分為《茶源篇》、《茶類篇》、《茶具篇》、《茶藝篇》、《茶飲篇》和《荼風篇》八章,高度概括了中國茶文化的各個方面和幾千年的發展史。
“這本新的《中國茶經》題材新穎、文筆流暢、內容全面,充分反映了中國當前豐富多彩的茶文化新面貌。所有這些,告訴人們此書不僅具有時代特色和強烈的文化魅力,也必將是茶文化著作中的又一精品。”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吳甲選如此說。
當代出版上千種茶書,雖良莠不齊,但其中有不少好書,不在一一介紹,希望茶文化愛好者博覽群書,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增加茶文化知識。
于觀亭,山東濰坊昌樂人,大學文化,高級工程師。伴夏茶網顧問。曾在中華全國供銷總社、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部、國內貿易部等部委工作,先后出任過茶葉加工工程師、高級工程師、茶葉加工處副處長、處長、商業部農副產品管理辦公室副主任、中國茶葉產銷企業集團董事長、中國農副土特產開發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商業部技術進步獎評委會農副產品加工組組長、全國茶葉加工檢驗高級職稱評委會評委、全國商業機械標準化委員會委員兼茶葉機械分會主任、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等職。
長期在高層從事茶葉科研、茶葉加工、茶葉貿易、茶業管理等工作,跑遍了全國各大茶區,走訪了世界主要產茶國和消費國,對于國內外的茶葉產銷情況十分了解。他集茶葉加工工藝和茶葉機械于一身,對茶葉加工領域的科技創新有獨到見解,在茶葉加工工藝改革和茶葉標準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先后就茶葉加工、茶葉科研、茶葉貿易、茶葉管理等方面發表了上百篇論文、上百首茶詩和書法題詞。多次在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臺、中國人民廣播電臺和北京電視臺播講中國茶文化。還先后出版了個人專著《茶葉加工技術手冊》、《中華茶人手冊》、《茶文化漫談》、《中國茶膳》、《認識中國茶文化的第一本書》(臺灣出版,臺灣命名,該書2004年得臺灣行政院國民健康局“健康好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