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茶觀丨煮茶,要這樣做才好喝!
發布時間:2025-02-01 點擊:24
@米斯托吳:陶壺最適合煮茶。瓷器不用于煮茶。銀,銅,鐵壺適合煮水。
原因是金屬類器皿容易和茶葉里的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影響茶的口感,而陶器穩定,不容易反應,所以最適合保留茶的滋味,煮茶最佳。
三種金屬器皿里,銀器想對穩定,而且有優化水質的效果,是不錯的煮水選擇。銅壺和鐵壺,其實差不多。鑄鐵的略好一點點,但也只是適合煮水。
日本人喝茶和中國人不太一樣。人家是抹茶粉、煎茶。事茶方式完全不同,所以要按不同的需求選擇茶具。
@珍小丫頭:一款好的電陶爐,除了能夠安全、快速地實現燒水煮茶,而且在使用過程中靜音的效果也會直接影響到喝茶人的情懷,茶是靜雅的,喝茶的心情也是素靜的,如果燒水的爐子發出了噪音是會影響到整個喝茶空間的氣氛的。
@真的是單大寶:答案已自知:“不同的茶適合不同的方式”。
坊間有一種煮茶農殘析出論,來自于“農殘愛好者星人”,經過偷換概念將茶作為如糧食一般的強制性生活必需品來定義,或可以區分人品智商。
@令狐:建議大家,煮茶時間不宜過長,3—5分鐘最佳,長則無益。
@獨一unipx:煮茶是秋冬季節最佳喝茶的選擇方式;通紅的爐火上,壺開始冒著熱氣,橙黃的茶湯從壺中倒出,熱氣騰騰,香氣馥郁,甘醇順滑,暖身暖心,好友話常,最美便是當下。煮茶的方式上至朝堂,下至尋常百姓,已經在歷史的軌跡中存在數百年。如今卻成為了一種時尚。市面上有各種煮茶器,選擇也很方便,壺一般可用銅、鐵、陶壺,當然銀壺也是極好的,只是價格比較高。
@六日:飲見說:“泡出來是水,煮出來是湯”。泡茶泡其鋒芒,煮茶煮出精華。泡茶與煮茶正如泡面與煮面。泡能泡出茶內涵物質的30%,煮茶則能煮出60%,我通常是泡幾泡普洱之后,再拼配泡完的葉底來煮,用心侍侯,期間滿室飄香,妙不可言。
拈花不經佛手何來傳法,煮茶不經心念何以論道。嚴寒中,沒有什么比一壺煮茶更令人有歸屬感了......
@熊貓:煮茶的時候,唐宋的百姓還會添上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等佐料,如同烹調一碗熱羹。書籍和電影里常常能夠看到這樣的畫面,雪在外面的世界里飄著,屋內的炭火忽明忽暗,熱烈和冷卻全仰仗著煮茶人的一把小扇,一把壺擱在寒天的炭火里沸騰——那是一壺主人待客或獨飲的茶。
@知舍:壺的話,一般不會用鐵壺,玻璃壺很多程度上用來沖泡綠茶或者是蒸茶。若是煮茶的話,可以選擇建水紫陶,宜興紫砂,臺灣柴燒,可食用純銀。
火候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點,火候不到,喝起來滋味就差一些。火候過了,喝起來味道就泛苦澀。
我個人曾經試過用粗陶壺煮福鼎壽眉,涼水投茶,煮開之后就立即將茶湯倒出來。味道還是不錯的,口感比沖泡出來的要醇厚。(本文系整理發布,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圖來源:南茗佳人)
說茶觀是新興的欄目,各位茶友可以積極參與評論,關于茶的看法、獨到見解,筆者會積極采納并放入說茶觀專題內!(扶您上墻,是我們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