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報:茶金融的“期末考”
發布時間:2025-01-10 點擊:47
年終歲尾,各行業的總結工作接踵而至,茶行同樣不例外。從去年開始逐步興起的“互聯網+金融+茶”模式,也進入了年考階段。以此為代表的大圓普洱交易中心,同樣迎來了自己的一周歲生日,并在同期舉辦了“匯智者高見探普洱新局——普洱產業創新發展研討會”,邀請多位學者和嘉賓現場探討未來發展的機遇。
據介紹,大圓普洱上線一周年以來,已經和16家國內品牌茶企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上線了52款優質普洱茶藏品。目前大圓普洱日交易額穩定在6億~8億元。
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茶院原院長張士康認為,茶葉現在正迎來難得的黃金發展機遇期,最主要的即是金融、風投、工商業等資本進入茶行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020年,中國茶產業有望從現在的3000多億噸提高到1萬億噸。但現在中國茶產業發展仍有不少問題,比如茶葉發展太過追求小眾、個性化,缺乏足夠的產業規模,缺乏研究標準。茶不光是飲品,還應當與我們生命中各個環節息息相關。”張士康說,在這方面,金融資本的介入可以推動和引領茶企在產業營銷層面的革新。比如說標準體系建設,首先進入大圓普洱交易平臺的都是一線知名品牌,在加工、制造、采收、倉儲各個環節有嚴格的標準體系。同時又要在運營中積極探索促進普洱茶的消費,通過推出類金融功能衍生出來的其他產品,進行線下店鋪的運營,這些都值得從業者不斷關注和思考。
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鞠建東認為,“互聯網+金融+茶”模式涵蓋三個層面的創新——金融創新、市場創新和文化創新。如何通過交易引導市場結構的調整,引導市場的規范化和技術創新,仍是值得研究的課題。尤其在亞洲文化價值里,茶文化起了重要作用,能否通過茶文化推動國家層面的金融合作,也是在未來可以繼續探索的領域。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王慶在現場呼吁:“目前中國茶行業發展仍面臨很多問題,行業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我希望金融界有識之士真正深入研究中國茶,了解產品特點,拿出一套切實可行,又能保障市場正常供應和消費者權益的多贏辦法,這樣才可以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也希望隨著這種模式的成熟,未來中國茶葉可以更好地走向海外市場。”
大圓普洱首席市場官黃大煒表示,大圓普洱將繼續秉承“匠心精神”,推動普洱茶行業的良性發展,讓這種古老的茶葉煥發出更燦爛的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