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茶園病蟲草害的農業調控
發布時間:2024-12-28 點擊:46
根據茶園病蟲草害的發生規律,適時選擇合適的農業生產措施,可有效地制約茶園病蟲草害的發生與發展。
1.品種選擇 換種改植或發展新茶園時,選用對當地主要病蟲抗性較強的品種。
2.合理間作 小綠葉蟬發生嚴重地區,茶園不宜間作花生、豬屎豆、蠶豆等。不少果樹、林木上的多種害蟲,如蚧蟲、粉虱、刺蛾、蓑蛾、卷葉蛾等也為害茶樹,故應注意鄰作和遮蔭樹的選擇。對于茶園惡性雜草可采取人工除草。至于一般雜草不必除凈,保留一定數量雜草有利于天敵棲息,可調節茶園小氣候,改善生態環境。
3.正確施肥 正確施肥可以增進茶樹營養,提高抗逆能力;反之,施肥不當,常可助長病蟲為害。例如偏施化學氮肥,可使茶樹枝葉徒長,抵抗力減弱,增加葉蟬、蚧、螨類吸汁型有害種群數量。根據日本的一項研究,偏施化肥,使茶芽中酸性氨基酸組分(如天門冬氨酸、谷氨酸)與堿性氨基酸組分(纈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賴氨酸、精氨酸、組氨酸、甘氨酸)的比例變小,特別是精氨酸的含量增加,有利于刺吸式口器害蟲的發生。而當施用魚粕肥(一種有機肥)1~2年后,中堿性氨基酸,特別是精氨酸含量則明顯減少,使之不利于刺吸式口器(蚜、蚧、螨類)的發生,蟲口密度下降至經濟危害水平之下。大量施用氮肥,還會加重茶餅病、茶炭疽病等的為害。而適當增施磷、鉀肥,則可減輕茶餅病、炭疽病、赤星病、紅銹病茶葉品牌葉螨類等的為害。據venkataramani觀察,10年不施鉀肥的茶園紅銹病發病率高達64.8%,而每年施37kg/hm2鉀的茶園發病率只有1.3%,其原因是茶園缺鉀易使茶樹感染頭胞藻而引發紅銹病,但增施鉀肥可提高茶樹抗頭胞藻的感染能力。另外,據國外研究,茶樹缺乏營養,樹勢衰弱是引起螨類大發生的誘因。施氮過多螨類數增長快,葉片最適含氮量在3.5%左右,超此水平,螨數將隨之上升。葉片中磷的濃度與螨類種群密度呈負相關,以0.4%左右為宜。鉀可提高葉片對螨類的抗性。因此,使用npk復合肥可誘發植物對螨類的抗性。但也有報道認為茶橙癭螨的繁殖力受到葉片中高含量氨基酸的抑制,可通過土施或噴施氮肥與化學防治相結合來控制茶橙癭螨。增施有機肥,不利于蚧、螨類、葉蟬的發生與繁殖。
4.適時排灌 云紋葉枯病、茶赤葉斑病、白絹病等常在干旱季節流行發生。因此,夏季灌溉抗旱,對防治上述兩種病害的發生有明顯效果。地下水位過高,茶樹根病、紅銹藻病茶葉品牌長綿蚧等病蟲害發生較重。因此排水對上述病害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5.及時采摘 茶園中的某些害蟲(如小綠葉蟬、綠盲蝽象等)不僅為害茶樹嫩梢,而且在芽梢內部產卵;茶餅病、芽枯病、白星病、跗線螨、茶橙癭螨、茶黃薊馬等多種病蟲都在嫩葉上為害,通過分批多次采摘可以將大量上述病蟲采下,起著直接去除病蟲的作用。采摘制度的改變還會引起優勢害蟲種群的變化,我國70年代貫徹留葉采摘制度,為茶細蛾提供了最適宜的產卵場所,曾使該蟲一度在我國茶區嚴重發生;隨著采茶機的普及,茶樹新梢和葉片因機采而造成的傷口增多,導致輪斑病和梢枯癥發生嚴重,但機采時因風力大吸進一些小綠葉蟬,可減少葉蟬的蟲口數量。
6.修剪調控 在長白蚧、黑刺粉虱、地衣苔蘚等病蟲為害嚴重的茶園,臺刈是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此外,輕修剪對鉆蛀性害蟲、茶樹莖病茶葉品牌樹上的卷葉蛾具有明顯的防治作用。成齡茶園如過于郁蔽,需進行疏枝,使蓬腳通風,對抑制蚧類、粉虱類害蟲發生有相當作用。茶園修剪、臺刈下來的茶樹枝葉,先集中堆放在茶園中或附近,待天敵飛回茶園后再處理。
7.雜草防除 有機農業生產中,禁止使用化學除草劑。有機茶園的雜草防除應采用農業技術措施、生物防治、機械除草等綜合的方式來防控茶園雜草的生長。如結合耕作施肥除草,在雜草結籽前削除,減少來年雜草的發生量;各種茶園覆蓋,如地膜覆蓋、鋪草覆蓋、修剪枝葉覆蓋等;研制有機茶園中可用的生物制劑進行雜革的防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