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皮普洱茶的儲藏方法以及桔普茶的由來
發布時間:2024-12-27 點擊:36
儲藏方法
陳皮普洱表面的“白霜”實際上跟“果霜”的形成機理是類似的但又略有不同,在陳皮之鄉新會“白霜”被稱之為“腦晶”、“柑油晶”,是柑皮經高溫烘焙后釋放出的柑油形成的結晶。形成“柑油晶”的因素有很多:一是只有青皮才會有“白霜”的現象,通常只有柑仔才會起霜,因為柑仔的柑油量是最高的,而隨著柑果的成長柑油的含量會逐漸降低轉化為糖分;第二因素是高溫工藝,柑皮經過高溫烘焙釋放出的柑油形成結晶故稱之為“柑油晶”;第三越是核心產區的柑果,柑皮上的油包越多,起的白霜也就越多。
遠離高濕度、高溫度、有異味的地方,置于陰涼、干燥、通風的地方最佳。新會柑皮與普洱以貯藏時間越久越好,陳年桔普茶亦是越放越香,功效更好。
桔普茶由來
據說桔普茶是由良溪村道光進士羅天池始創。
羅天池原名汝梅,字草紹,1805年生于新會棠下鎮良溪村,道光六年進士,被譽為“粵東四大家”之一。道光廿七年,羅天池辭官回鄉,帶回許多普洱茶。回鄉的當年秋天,羅天池不慎染上感冒,當時正在書房品茗。妻子忙用陳皮煮水給他服用,他誤以為妻子煮水給他泡茶,于是把陳皮湯倒入壺中。這才發現是鎮咳、化痰的陳皮湯,心想倒掉可惜,就啜了一口,頓覺香味直透鼻孔,兩頰生香。喝了幾杯,便覺得咽喉舒暢,咳痰少了。第二天,羅天池又叫妻子煮陳皮水給他泡普洱茶。連服兩天,感冒好轉,心情舒暢。至此,每喝普洱茶,他都喜歡加上陳皮一起沖泡。當隔壁的族弟給羅天池送來自己種的柑桔時,萌發了將兩者相結合之想法。他把柑皮撕開三瓣,放置普洱茶葉,然后再將其包起來,此法雖易裝茶葉,但茶葉也易散落。于是,羅天池變繼續改良其做法,后來便有了當今之做法,取其干果,挖取果肉,置入茶葉,再封其挖口,曬干即可。風曬干的柑桔皮呈紅褐色既干又脆,散發出淡淡的桔子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