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國家茶俗日本茶俗
發布時間:2024-12-16 點擊:64
日本茶俗,最惹人注目的便是茶道。茶道,其實就是經過飲茶,對人們進行禮儀的教育和品德的修煉。眾所周知,日本的茶和飲茶是唐時由中國傳入的。“茶道”一詞,也最早見諸于中國唐代史籍中。但日本人民是一個勤勞好這,而又擅長創新的民族。在中國茶的影響下,他們結合本民族的特點,為孕育具有日本特征的茶道打下了基礎。宋時,日本高僧榮西禪師兩度來浙江留學,回國后寫就《吃茶養生記》,這是日本最早的茶書。榮西以為,茶是養生之仙藥,延齡之妙術。還以為,茶具有自然之美,人情之美,茶是一種美的享用。在榮西的倡議下,有力地促進了日本茶的發展和飲用,因此,榮西被稱為日本的“茶祖”。接著,又有許多日本高僧來浙江余杭的徑山寺學佛,特殊是日本曾僧南浦紹明,不但勤研佛學,而且仔細學習徑山茶的栽、制技術和寺院茶宴典禮,回國后加以普遍傳播。日本《類聚名物考》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竺前崇福寺開山南浦紹明由宋傳入。”日本《虛堂智愚禪師考》也載:“南浦紹明從徑山把中國的茶臺子、茶典七部傳以后本。茶典中有《茶道清規》三卷。”表明中國宋時的徑山茶宴和日本茶道有直接關系。16世紀初,日本千利休把茶道從上層社會普及到民間,成為日本茶道“鼻祖”。往后,日本茶道又發展成多種流派,但它們大同小異,其基本精神為“和、敬、清、寂。”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結晶,它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規范,是日本人心靈的寄予。今日,有五百年歷史的日本茶道迎來了空前昌盛。茶室、茶庭遍及日本各地;茶事、茶會已成為各種文化活動中的次要項目之一,千姿百態的茶道已成為日本美的意味;有關茶道文化的電影、電視片、美術展、著作比比皆是。據統計,參與茶道活動的人有五百萬之多。從日本茶道可以了解日本人獨特的飲茶風俗。
關于“茶道”的內涵,不僅全世界知之甚少,甚至連文化涵養很高的日本學者,對其也不甚了解。在日本,大大部分“茶道”文化工作者,也只是從藝術與禮儀角度,研究其一點皮毛而矣。由于全方位闡述茶道,給其定義者為數不多,以下僅以谷川流通三,久松真一、熊倉功夫詮釋為例,試探日本茶道文化奧妙。
1、美學中心論。1977年,谷川澈三公開了《茶道的美學》一書。他以藝術的隔離性為依據,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的動作為媒介而上演的藝術。他指出:所謂藝術的隔離性是有意識地與自然的世界和日常的世界隔開。以此來確立藝術世界的本身的獨立性。油畫的畫框,水墨畫的裝裱,雕琢作品的臺座,舞臺的帷,都是藝術隔離性的表現。而在茶道里,同樣是喝茶卻不能像平常喝茶那樣隨意,而要求按規定動作喝;同樣是行禮,不能隨自己的判別行禮,而要求在規定的機遇行規定的禮,說規定的話。甚至一個“榻榻米”,走幾步都有規定。由此,茶道不能不歸屬于藝術范圍。谷川澈三先生將茶道的內容總結為四個要素:藝術要素、社交要素、禮儀要素、修行要素。
這四個要素是互相關聯、融為一體的。藝術要素凌駕于其他三個要素之上,它經過浸透到其他三個要素之中而表現出它的職能。雖然在方式上四者缺一即不成其為茶道,但除藝術要素以外的社交要素、禮儀要素、修行要素是可以在不同的場合得到特別的發揚的。如在莊嚴的獻茶式上,禮儀要素就占了次要位置;在熙熙攘攘的大茶會上,社交要素就獲得了主導地位;當一個茶人自點自飲時,修行要素就取得了重大發揚。如用圖進行說明的話,對四邊形里的任何一個頂點加力,都會使其頂點突出出來,并且不會毀壞四邊形的基本構造。谷川澈三先生的這一學說,遭到日本茶道界的尊重。
2、綜合文化論。久松真一先生(1989-1980),從宗教的角度對茶道進行了剖析。他給茶道 定義是: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茶道文化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包括藝術、品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茶道文化的內核是禪。主張“原本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的禪非常重視日常生活的修行,即修行不用去讀經,而要求在起居飲食的修煉上下功夫。茶道忠實地實踐了禪的這一思想。茶道對禪進行了一次宗教變革。它把禪從寺院中解放出來,回到露地草庵(茶庭茶室的別稱);把遠隔世俗的禪僧脫化為在家的茶人。茶道使禪與庶民生活相結合,挖掘了新的禪文化。這個新的禪文化生活包括了人世生活內容的全部。喝茶、吃飯等極端尋常的事物里飲食著不尋常的宗教。久松真一贊賞茶道完成了真正的禪的理想。久松先生將茶道輿禪聯絡起來的研討,以及對茶道所作的“綜合文化體系”的定義,遭到日本茶道界大大部分學者的贊同。
3、茶道世能論。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對茶道進行了剖析。他主張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是日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經過人體修練來達到個人熏陶情操、完好人格的目的。它與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不同,它不提供供人欣賞的作品。它的一次藝術的創作在完成的同時使消逝。它有極大的包容性和伸縮性,男女老少,都可以參與這一藝能活動,只需自己在其中自得其樂便是成功。日本的藝能包括茶道、茶道、香道、劍道、弓道、能樂、俳句、歌舞伎、相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