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卷”
發布時間:2024-11-25 點擊:65
【新聞背景】
2月16日,由普洱市詩詞楹聯協會編纂的《中國對聯集成·云南普洱卷》首發式在普洱舉行。“普洱卷”從2001年3月啟動編纂工作,到2011年6月完稿,正式公開出版,歷時長達十年之久。被主編黃桂樞形容為“如同打了一場耗時耗力的‘編纂持久戰’”。
十年磨一“卷”
編纂概況
普洱市地處云南邊陲,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這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民風民俗豐富多彩,明清民國以前的對聯文化已有所顯露,但在邊四縣還不太普及。而地區市級的楹聯協會組織,是在改革開放后的1988年2月6日才成立的,1987年時只有唐流、龔正濤、黃桂樞3人是昆明楹聯詩詞協會會員,而當時,全地區真正精通詩詞楹聯格律的只有唐流一人,經商議,由唐、龔、黃3人發起,共同介紹發展了一批會員,唐、黃2人任直屬第19組召集人,繼之成立了地區楹聯詩詞協會,唐流任理事長,龔正濤、姜羲任副理事長,黃桂樞任秘書長,時有愛好者入會會員32人,協會組織屬市(原地區)文聯領導的團體會員單位,后來協會的職務改為文聯系列的正、副主席,到2009年底,愛好者漸多,會員有257人,會員們的對聯知識、楹聯格律的掌握,是通過入會學習、詩聯講座、采風試筆、創作切磋、投稿刊物、有所發表而使水平逐漸有所提高的。二十年后,為“普洱卷”提供了不少稿源。
這本《中國對聯集成·云南普洱卷》,編者是根據2010年7月中國楹聯學會發布通知的《中國對聯集成編纂方案》規定,并以我市編委會編纂“凡例”十條要求,從2603副稿件中,選錄入編2087副古今對聯的,入編數占稿件的80.2%。全卷編為十編,四十三類,九十四目。十編是:一、情理編180副;二、景觀編593副;三、節令編326副;四、行業編463副;五、慶吊編188副;六、居室編31副;七、宗教編138副;八、詼諧編15副;九、巧妙編129副;十、征對編24副,合計入編古今對聯2087副,附錄7件。對聯中,明清民國時期老對聯334副,占總數的16%,當代對聯1753副,占總數的84%。對聯作者共536人,其中:明清民國老作者114人,占21.3%,佚名老作者120人,占22.4%。當代作者302人,占56.3%。在全部作者536人中,外地州市作者75人,占14%,外省作者44人,占8.2%,佚名作者120人,占22.4%,本市作者297人,占55.4%。在本市作者297人中,屬于市詩詞楹聯協會新老會員作者166人,占55.9%,社會非會員作者131人,占44.1%。
本書收錄題詞5副,古今刻掛楹聯照片44副,匾額照片20副,碑刻照片1副,風光名勝人物風情照片96副,豐富了集成內容資料。
對聯特點
1、歷史性
此書收載的對聯,上限最早而有年代記錄的是明天啟年間末期(1621———1627),下限至公元2009年底,時間跨度從明清民國到當代,長達近400年,這是普洱市10縣(區)從古至今從未有過而填補空白的第一部市級對聯集成。
2、地方性
本卷書中的對聯就有普洱茶鄉、茶山、茶樹、茶莊、茶號、茶品、茶樓、茶館、茶具、茶碑、茶畫、茶藝、茶節、茶貢品、茶馬古道等內容特色的聯作,具有獨特的地方性特點,是開發促進我市旅游業發展不可缺少的“對聯文化”資源,是可以轉化為經濟效益的文化資源。
3、民族性
普洱市有9個少數民族自治縣,有哈尼、彝、傣、拉祜、佤、布朗等多個民族,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多種宗教,在這部對聯集成中,有各民族年節、宗教祭祀、婚喪喜慶和民風民俗內容的對聯,因而具有民族性,這是民族和諧、社會和諧的“對聯文化”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