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沖泡中的“五個”誤區
發布時間:2024-11-24 點擊:45
茶功如神,早已為人們所知。唐代詩人盧全是這樣形容茶葉功效的:”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生平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膚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清風生”。宋代吳淑《茶賦》說:“夫其滌煩療渴,換骨輕身,茶茹之利,其功若神”。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云:“茶苦而寒,陰中之陽,沉也降也,最能降火”。
茶葉素有“康樂飲料”之王的美稱,備受消費者青睞。但是,茶葉要科學沖泡、合理飲用,才能達到提神益腦、解渴驅疲、益壽保健的目的。對此,飛軒茶藝師整理了茶葉沖泡中的“五個”誤區和正確的沖泡方法,來供讀者參考。
誤區一:用保溫杯泡茶。用保溫杯泡茶葉,茶水較長時間保持高溫,茶葉中一部分芳香油逸出,使香味減少;浸出的鞣酸和茶堿過多,有苦澀味,因而也損失了部分營養成分。正確的方法是,沏茶時使用陶瓷壺、杯,這樣才能使茶葉的茶香和口感保持最佳狀態。
誤區二:用沸水泡綠茶。用沸騰的開水沖泡綠茶,會破壞很多營養物質,例如維生素c、p等。另外,水溫過高,綠茶葉容易泡熟,變成紅茶,失去原有的茶香和口感。而且還溶出過多的鞣酸等物質,使茶帶有苦澀味。因此,沖泡綠茶,特別是各種芽葉鮮嫩的高級綠茶,水溫應控制在80℃左右,茶葉愈嫩、愈綠,沖泡水溫要愈低。
誤區三:長時間泡茶。一般而言,長時間泡茶,茶水會有苦澀味。放在暖水瓶或爐灶上長時間煮的茶水,還易發生化學變化。因此,茶葉應適當浸泡。一般而言浸泡4-6分鐘后飲用最佳。因為此時已有80%的咖啡因和60%的其它可溶性物質已經浸泡出來。
誤區四:扔掉泡過的茶葉。大多數人泡過茶后,喜歡把用過的茶葉扔掉。實際上這種做法并不經濟。有專家稱,可以對茶葉進行適當咀嚼,因為茶葉中含有較多的胡蘿卜素、粗纖維和其它營養物質。
誤區五:習慣于泡濃茶。泡一杯濃度適中的茶水,一般需要10克左右的茶葉。但是,有的人喜歡泡濃茶。實際上,這樣喝茶并不健康。因為茶水太濃,浸出過多的咖啡因和鞣酸,對胃腸刺激性太大。一般而言,普通茶葉(除紅、綠碎茶和速溶茶外)以沖泡三次左右為例。
綠茶和烏龍茶是由同一種茶樹所生產出來的。最大的差別在于有沒有經過發酵這個過程。而茶多酚類和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兒茶素,都能夠影響各種酵素在我們體內的活性化。茶葉中所含有的兒茶素大約有一半會轉化為烏龍茶的多酚類。因此,在兒茶素的抗氧化作用和烏龍茶多酚類的雙重作用之下,烏龍茶就顯現出綠茶所沒有的各種功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