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膏制作工藝的發展史
發布時間:2024-11-15 點擊:80
普洱茶膏制作工藝的發展史!茶膏制作工藝在歷史上先后經歷了四次重大的變革,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中國的唐代與宋代是茶膏從雛形走向基本成形的時期。
在這個階段里,茶膏的雛形始于唐代,唐代的茶圣陸羽在《茶經》中用7個工序來總結制茶。這7個工序分別是“采、蒸、搗、拍、焙、穿、封”,在其中“蒸、搗、拍”三個工序中,茶葉中的部分茶汁與纖維物質分離。在空氣的氧化作用下,出現了膏化現象,這種現象在外觀體現為“含膏者皺”。到了宋代,制茶葉空前的繁榮。宋代的制茶工匠對茶葉中的膏化現象比較重視,他們認為茶葉中出現的這種“膏”是茶中珍品,他們采用榨取的工藝將茶蒸熟后再淋洗數遍。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再入大榨,以出其膏,也就是通過榨取的方式提煉出了獨立的茶膏。到了明代,茶膏消失了,因為明代禁止諸如龍團鳳餅等緊壓茶,改而推廣散形茶。這個重大的變革導致了延續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藝就此消失,也包括茶膏在內。至此飲茶方式回歸到了原始狀態。把玩葉片,究其水質的使用開始偏離了茶的內涵,這種影響直至今天。
第二個階段:中國的清朝雍正時期。云南土司借鑒中國中醫藥“熬膏”的方法,采用“大鍋熬膏”工藝制成土質普洱茶膏,也是普洱茶膏的初級階段。
1729年,清朝雍正七年,清政府在云南普洱設立了普洱府。在普洱府設立的當年,雍正給云南總督鄂爾泰發圣旨,責成他親自監督,選取最好的茶葉,制成普洱團茶,女兒茶和茶膏,進貢朝廷作為貢茶。這樣茶膏再次悄悄浮上水面。依舊是貢茶的角色,依舊神采飛揚,畢竟在當時,被皇上欽點的茶品是何等的榮耀。雍正時期的茶膏,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鍋熬制方法而初創的一種制膏工藝。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用大鍋熬制的方法很快通過茶馬古道傳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層人物所接受。藏族地區的飲茶與漢族不同,他們更喜歡熬茶或煮茶的方法,因此大鍋熬膏不僅一下子被接受,并且迅速推廣。由于它操作簡單,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間,其熬制出的茶膏專供活佛級以上的人飲用。這一方法一直保留到現在,現在西藏很多大的寺院仍能看到這種熬制茶間及自制的茶膏。但是這種大鍋熬制茶膏從食品生物學角度來看存在很多問題:
1、使茶葉在反復高溫的熬制中,其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續的轉化缺乏“動能”,只能向霉變轉化,不可能長期存放。
2、茶葉在高溫狀態下,大量的營養物質會隨著水蒸氣一并揮發,造成大量的營養物質的缺失。
3、大鍋長時間熬練,會產生大量的鉛、汞、砷、銅等一些重金屬,對人體的傷害會很大。
因此,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大鍋熬制屬于普洱茶膏發展的初始階段,只能定性為“土制”,與后來皇宮“御制”的茶膏有很大的區別。
第三階段:清朝乾隆時期。清朝皇宮御茶房采用“壓榨制膏”工藝取代云南土司“大鍋熬制”法。自此,普洱茶膏正式定名。習慣上也稱宮廷普洱茶膏或御制普洱茶膏,其制膏的工藝超越中醫藥高溫“熬膏”的局限,更趨于科學性與合理性。
在這個階段里,清宮御茶房的制茶工匠借鑒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藝進出上采取了一套近似現在低溫萃取,低溫干燥的工藝創造出了一種新的“壓榨制膏”工藝。這種壓制工藝極其復雜,多到186道工序,長達72天的制作周期。所有的制作都是在常溫下進行,使生產出來的茶膏在品質上有了新的提高。由于宮廷對普洱茶膏選料極精,要求極嚴,造成出品量極低。自始自終,沒有在社會上流通。但在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普洱茶膏作為國家禮品,第一次向到訪的英國使團馬噶爾尼饋贈。至此以后,普洱茶膏不僅是“貢品”,又稱為了“國禮”。
第四階段:當代茶膏的制作。
近幾年,在幾家公司努力發掘下,茶膏這一“御用貢品,至尊國禮”重現人間。廣州帝茗堂在著名植物學家張鵬飛的領導下,通過破解,模擬清朝宮廷茶膏的制作工藝,以云南獨有的古喬木大葉種茶樹的優質普洱茶葉作為原料,采用香格里拉千年冰山雪水作為介質,運用帝茗堂公司自主研發的低溫(恒溫)遠紅外轉換多級萃取裝置。通過不同分子通徑的膜分離,冷凍干燥后,精致而得安全、衛生、無農殘、無任何添加劑的茶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