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入門十講:第九講簡述近當代紫砂壺名人名作(三)
發布時間:2024-11-13 點擊:51
馮桂林(1907-1945)
宜興蜀山人,民國時期紫砂藝人的杰出代表。年少時,是江蘇省立陶器工廠“陶工傳習所”第一批藝徒,師從程壽珍、范大生等名師,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先后為汪裕泰、利永、吳德盛等公司制壺,聲望日隆。1930年前后,汪裕泰聘馮去杭州制壺,壺鈐店齋號記,馮只以“卷翁”作印章款。其仿古作品和傳統產品,有“佛手壺”、“柿子壺”、“線圓壺”等,俗中出新,多有新意,尤善以竹入壺,變化多端,竹馮桂林葵仿古壺身筒、竹節嘴、竹筒把、竹節鈕,銳意提練,巧為組合,生動地描繪了竹的生機,又能不逾規矩而為飲茶用具,如“竹根壺”、“四方竹段壺具”、“五竹壺”、“上圓竹段壺”等。其壺馮桂林五竹壺藝特征,既有整體的完美氣勢,細部刻畫也絕不含糊,故每成一作,常屬精品。
馮桂林的傳世名作還有:“福壽蟠桃壺”、“龍頭玉環壺”、“笠壺”等。受聘于吳德盛陶器公司所作,壺底有“金鼎商標”印記;受聘潛洛許立生,制器則用“立信”印章。馮桂林還受聘于吉德昌。他不僅精于壺藝,還有觀音等佛像、三腳蛤蟆等雕塑作品傳世。他英年早逝,年僅39歲。
范鼎甫
蜀山西望圩人。不僅善制茶壺,且擅長紫砂雕塑。他的雕塑作品“鷹”,雙翅欲展,毛羽纖細,兩眼圓睜,佇立山石,泥現灰黑,形態逼真。曾獲1935年倫敦國際藝術展覽會金質獎章。這為范鼎甫贏得了巨大聲譽。
范大生
字繩武,蜀山東側西望圩人,范鼎甫的徒弟。善制合菱、魚化龍等壺,渾樸有致。先后為宜興利用陶器公司、吳德盛陶器公司和上海鐵畫軒陶器公司制壺。作品有“六瓣合菱壺”、“梅花樹樁壺”等,代表作有“四方隱角竹頂壺”、“六方竹頂壺”。其作品曾參加1915年的芝加哥博覽會并獲獎。據現年99歲的華蔭棠老人回憶,范鼎甫獲獎的“鷹”實為范大生所作。存此一說。
范大生的父親叫范生大,兒子承甫(1874-1942)、錦甫,皆從父學藝。范氏家族三代人在紫砂壺上均用一個“大生”印款,沿用數十年,留下為數不少的“大生”作品。也曾一度用過“范莊農家”、“靜安”底印。
二、20世紀50年代七大家—任淦庭、裴石民、吳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蔣蓉(以出生年月排序)
新中國成立前夕,紫砂從業人員只有30余人。1955年1月宜興紫砂全部生產人員組織起來,計70多人,成立了紫砂工場,作為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蜀山工場的一部分。1956年江蘇省人民政府任命了七位技術輔導,為任淦庭、朱可心、裴石民、吳云根、王寅春、顧景舟、蔣蓉,他們各懷奇技,精心創作,并培養了數以百計的青年藝徒,使紫砂陶藝進入了歷史發展的空前繁榮時期。
任淦庭(1889—1968)
字缶碩,又名干庭,號石溪、聾人大聾、漱石、左腕道人、左民、松道人等,為近代紫砂陶刻名藝人,國家“名牌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他出身書香之家,不幸家道中落,只讀過三年私塾,15歲就學于宜興著名陶刻畫家盧蘭芳,滿師后在吳德盛陶器公司雕刻作畫謀生。該公司的產品上常有署名“企陶”、“歧陶”的刻款,多為任淦庭所鐫。抗日戰爭期間,流落鄉村,以賣畫鬻字糊口。他師承清末宜興書畫家、金石家陳懋生、陳研卿等人,特別注重寫意筆墨的線描變化,講究各體書法、文學詩詞、辭章短句,使陶刻裝飾與紫砂的藝術風格相協調。
他善于在各種紫砂茶具、花盆、鼎、爐等陶坯上書畫雕刻山水、花卉、翎毛等,無不生動雅致。他雕刻的書法,筆力遒勁,鐵劃銀鉤,刀鋒靈秀,真草隸篆各具風格,尤以大篆古隸見長,圖畫隨意刻繪,自成章法,且左右手能同時書畫雕刻,功夫獨到,特別是裝飾成對紫砂花瓶,左右對稱作畫,布局恰(到舒坦,是他的拿手絕活。他一生裝飾陶器較多,題材多屬吉祥寓意性的,如“喜上眉梢”、“春燕畫筒”等,并將對新生活熱愛的真切感受,融進雕刻創作中,給陶刻藝術增加了新的畫面和注進了新的生活情趣,如“婆媳上冬學”、“解放一江山島”等。任淦庭陶刻牡丹瓶任淦庭陶刻作品獨樹一幟,影響頗大,是紫砂陶刻技藝全面的民間工藝大師,作品曾被送往前蘇聯、前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展出。作品“漁舟聽鶯”和“臘梅喜鵲”被南京博物院收藏。由于他對紫砂工藝的突出貢獻,被評為全國工業特等模范1957年出席全國民間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同年11月又出席全國群英會。他的徒弟有徐秀棠、譚泉海、鮑志強、鮑仲梅、毛國強、沈漢生、咸仲英、馮希亞邗新和、王品榮、陳鳳任淦庭和徒弟們妹、張赦棠、朱蓉娟等。
本文節選自《紫砂入門十講》,作者:徐秀棠,山谷,文字由福建白茶網錄入,圖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