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六
發布時間:2024-11-04 點擊:46
小暑時節里的六月初六,各地會有很多習俗活動。貴州的布依族在每年農歷六月初六這天要祭土地神或社神,儀式為敬拜石刻的男女神像,或由入寨資格最老的長老扮神。殺雞豬供祭,祈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祭畢后,分食祭品。
除了祭拜諸神外,民間還有曬書畫、衣物的習俗。選擇六月初六暴曬什物,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尤其對于江南一帶來說,剛剛度過長達數周的梅雨季節,空氣悶rile,衣物書籍和器具等極易受潮生霉,以至被蟲蛀食,而六月終于進入盛夏,陽光強烈,此時趁天晴曬物,可以起到殺菌、消毒、除蟲的作用,以便日后的保存和使用。民間相傳在六月初六這天晾曬衣物可保一年內衣不蛀、書不蠢、不返潮、不發霉。安徽南陵、臺灣地區直接名為“曬霉”。
一般人家曬衣服、被褥。當天,家家戶戶把衣服、被褥攤開暴曬時,五顏六色的斑斕一片。所以有“六月六,曬紅綠”的說法。北京人保存有皮大衣、皮套子、毛衣之類的人家統統都把這些衣物拿到太陽底下暴曬。浙江的農家要曬蓑笠等。在臺灣基隆,老人要曬壽衣。
浙江建德的寺院神社要在這天把菩薩穿的衣服拿出去晾曬,稱作“曬神衣”。
書香之家,要在此日晾曬書籍、字畫。湖北地區還有在此日曬宗譜的習慣,一家之主或祠堂管事者,要穿上整潔的衣服和鞋子,將收藏于柜中的宗譜拿出來暴曬。寺院、道觀為防經書發霉生盆,在這天也要晾曬經卷。
除了衣物、書籍,六月六這天人們也有把器物、糧食等搬到室外曬太陽的,如江西農家多曬稻,山東濟南的農人則晾曬麥子,河北新河的農人則在院中暴曬陳粟,稱“曝蠹魚”。
六月初六日食餛飩、炒面、糕屑等食物。
番萱、洛陽花、午時仁。川荔枝、桅子花、孩兒菊、一丈紅、石竹花等上市。
吃炒面
六月六日在古時曾為天雙節。此時早稻巳收,新麥也運到了打谷場,所以各地都有過半年和吃新的習俗,祈祝豐收,祭祀謝神,不一而足。
湖北的薪水,一般將這天稱作半年福,浙江東陽稱之為六六福,湖南新寧叫作六日節,永州稱為半年節,一般都以麥粉制成各種食品食用,以此慶賀豐收。例如山東濟南,六月六日炒白面,用糖拌食,稱為吃炒面,城鄉都是如此。山東鄒縣也以炒面為食。河南汲縣這一天吃炒面,配以醬食;淮陽縣則將麥面炒后拌鹽、糖食用,據說可以防止腹痛和痢疾。
吃糕屑
江蘇東臺人在這一天早晨起來,全家老幼都相互道喜,祝賀節日,并用麥粉做成糕點,以糖、油做餡料,家中所有人都一定要食用。有諺語道:“六月六,吃了糕屑養了肉。”
食餛飩
浙江湖州每逢六月六日,家家一定包餛飩,有“六月六,吃餛飩”的諺語。嘉定也是這樣。山東寧津則在六月一日吃餛飩。
吃餛飩的用意都在于嘗新。餛飩,也叫餃子,北方人一般都喜歡吃。制作時用薄面皮裹餡,捏成半月形,或蒸或煮。味道鮮美。顏子推(南北朝時文學家)說當時的餛飩,形如彎月,是天下人都喜歡的美食。唐代人的食譜中也有餛飩。野史中說晉代的石崇始做餛飩,而宋人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考證說,餛飩始自于匈奴渾氏、屯氏部落,因此而得名。現在南方的做法,都是使面皮彎折相接枯合而成,有的略呈圓形,用沸水煮熟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