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歷年
發布時間:2024-11-04 點擊:64
藏歷年,是西藏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它和漢族的春節一樣,十分熱鬧。
藏歷年,是按照藏歷推算出來的。藏歷是參酌農歷和印度歷制定的一種歷法,基本上與農歷相同……用天干的五行:
金、木、水、火、土;地支的十二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來計算的,但潤法不同,所以它和農歷又不完全相同。藏歷的特點,是每月的日數,‘有重有缺。好的日子可以重,如初四是吉日,就接連兩個初四,相反,不好的日子可以缺,如初七是兇日,可以取消,初六過了就是初八。月分亦有大建、小建之分,大建三十天,小建二十九天,一年為十二月,共三百五十四天或三百五十五天,三年閏一月,閏年為三百八十四天或三百八十五天,用以調整月份和季節。十二個屬相,循環五次共六十年,稱作“人壽六十”,相當于農歷的“六十花甲”。在西藏所有的節日、集會,都按藏歷計算。青海、云南、四川等地的藏族,一般按農歷推算。
每年藏歷初一,為藏歷折年。家家戶戶的屋頂上都燃起象征吉祥的松胭,用酥油、糟把做成各式各樣的美點,釀制青棵甜酒,屋里陳列著染色的青棵苗和麥穗,預祝豐收。新年那天,天不亮,婦女們便到河邊背回“吉祥水”。男女老幼都穿上節日的盛裝,大家見面互祝新年快樂。藏語是“扎西德勒”(意思吉樣如意)或“洛莎爾桑”(意思新年好)有的互贈哈達。各家各戶都把節日前準各好的食品,拿出來招待親友和客人。晚間,在空曠的草地上,青年男女圍著簧火,跳鍋莊舞。以li ;琴等樂器伴奏,隊形成園或雙行,有時手拉著手,有時手搭著肩,由能歌善舞者領隊,邊歌邊舞。
舞姿優美,步伐穩定、整齊,踢踏聲,歌聲和樂器聲,交織在一起,充分表現了藏族人民那種雄偉激昂的氣魄。靠近寺廟的,還要到寺里朝佛,希望菩薩保佑,一年順利平安。這樣的活動,一般要持續二、三天。
在拉薩,從元旦至初五,布達拉宮內天天舉行朝賀儀式。所有大、小貴族都要參加。從初四起,哲蚌寺、色拉寺、噶丹寺的三大寺喇嘛向拉薩市集中,舉行規模巨大的“莫朗‘青波”法會(傳召會),在大招寺念經21天。噶廈政府撥出專款,每天放三次布施。各地藏族人民亦乘新年之際,前來拉薩,放布施,他們認為這是免除災難,積累功德的最大的一次舉動。在此期間,拉薩市的政權,由昂仔轄(原拉薩市政府)移交哲蚌寺的鐵棒喇嘛管理。
藏歷正月十五日夜間,拉薩市大昭寺周圍的八角街,要舉行盛大的酥油燈展覽,謂之燈節。酥油燈的形式,是燈背設一木架,大架上用酥油、糌粑塑制各種山川人物,龍蛇鳥獸,花果樹木,魚蟲等,飾以五彩顏色,非常精美。在燈架前,點燃酥油燈,照耀通明。附近的藏族人民都趕來觀賞,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是拉薩最熱鬧的節日。
解放前,過藏歷年,是三大領主的歡樂,百萬農奴的優愁。在虛假的節日歡笑中,不知包含著多少勞動人民辛酸和悲痛。那時,“貓頭鷹一叫,官吏到門”,每逢過年,貪官污吏,挨門串戶,派差逼債,把廣大農奴弄得苦不堪言。解放后,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百萬農奴砸碎了鐵鎖鏈,當家作主人,藏歷年,才真正成為西藏藏族人民的歡樂,節日。
每逢這個節日,藏族人民的家里都充滿著濃郁的過節氣氛。屋子里整齊明亮,門房和窗戶都掛上了彩色艷麗的“祥布”,清潔的桌柜上陳列著羊頭、酥油、磚茶、人參果和染色堆成的屋脊的糌粑,青稞苗、麥穗,象征著在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兩旺。男子身著紅a.- i襯衣,大領大袍,腰束彩帶,腳穿烏亮的皮靴,婦女們頭上纏著鮮艷的“扎秀”,腰系彩色。rnlu殖,喜氣洋洋,載歌載舞,十分歡樂。
人們笑逐顏開,互相往來祝賀。親友們互敬青裸酒、酥油茶,吃各種各樣的油炸果子,唱起悠揚的酒歌:
豐收的美酒多么香甜,藏歷新年多么美滿;喝!勇敢智慧的朋友,美酒使您無比鋼堅。
在拉薩等城市,國營商業部門準備了豐富的節日商品,川流不息的藏族人民,不斷地前往商店選購自己喜愛的物品。同時,舉行各種展覽和文體活動,放電影,演藏戲。專業、業余文藝工作者及中、小學校的少先隊、學生,身穿民族服裝,手持鮮花、彩帶,在街頭為群眾演出傳統的文藝節目。
拉薩八角街的大街,小巷,往來祝賀“扎西德勒”的藏漢兩族群眾和人民解放軍指戰員,絡繹不絕。人們歡歌笑語,作詩打懷,到處洋溢著民族團結、軍民團結的歡樂氣氛。晚間,拉薩市燈火輝煌,人們載歌載舞,大家盡情地唱呀!盡,情地跳,歌唱幸福生活,歌頌黨的領導,愉快地歡度傳統節日。
粉碎“四人幫”后,特別是1980年貫徹中央三十一號文件以來,黨的民族政策和各項經濟政策逐步落實,農牧業生產和手工生產迅速發展,集體和個人收入增加,生活改善,藏族人民心潮澎湃,在新年里,更加歡樂。他們決心把黨的。關懷化為力量,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西藏而努力奮斗。
1980年2月24日晚上,李先念、烏蘭夫、阿沛·阿旺晉美、班禪額爾德尼·卻吉堅贊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四川廳接見了在首都大專院校學習的藏族青少年,并同他們一起歡度198。年的藏歷新年。廣大藏族青少年感到格外的溫暖、高興。他們說,在遠離家鄉的北京,能過上這樣豐富的新年,是黨和政府對我們少數民族的關懷,并表示絕不辜負黨的關懷和培養,家鄉人民的希望,一定要抓緊時間刻苦學習,掌握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將來為邊疆的建設和祖國的四個現代化貢獻力量。藏年又名藏歷年,是藏族人民最隆重、最歡樂的傳統節日。從藏歷十二月初,藏族人民就著手準備過年的節日食品。
家家都把壓在箱子底的貴重的盛裝,拿出室外晾曬。藏族男人們這時宰殺牛羊,婦女們釀好青棵酒。從十二月中旬開始,又得準備酥油和白面炸課子。這主要是藏族婦女要做的,他們制作油炸裸子的種類非常多,有耳朵狀的“苦過”,有長條形的“那夏”,有麻花似的“木東”,有圓盤樣的“不魯”,還有勺子式的“賓多”等。到了新年臨近,藏族每家每戶都要準備一個叫作“切瑪”的五谷斗,斗里裝滿酥油拌成的措把、炒麥粒、人參果等高原特有的食品,上面插幾根青棵穗、雞冠花以及酥油制作的彩花板。同時還要準備好用彩色酥油花塑成的羊頭一個。這都表示過去一年的收成,預祝在新的一年里風調雨順、使農牧業獲得豐收,人們吉祥如意。
除夕的前兩天,各家各戶進行大掃除,掛上新的窗簾,鋪上新織的卡墊,貼上新的年畫。二十九日下午,每家都要在打掃干凈的灶房正中墻上,用干面粉或糟把粉撒上“八吉祥徽”的圖案;在大門前畫上象征吉祥、永恒的“卍”字符號,也有的藏族家庭在自家的房梁上用糟把畫上許多的粉點,以表示人壽糧豐、吉祥如意。這天晚飯,藏族各家都要吃面團“土巴”。
喝面糊羹的意思,藏語叫土巴。土巴的面團里,有的包著石子,有的包著辣椒,有的包著木炭,有的包著羊毛,看誰吃到那些東西?按藏族的傳說,吃到包有石子的面團,預示將到的一年里他的心腸硬,吃到木炭預示他的心黑,吃到辣椒預示嘴私索,吃到羊毛預示心軟。這天吃到這些東西的人,都要即席吐出來,引出哄堂大笑,增添了除夕之夜的節日氣氛。除夕晚上,各家還要在佛像前擺好各種供品,準備好節口的盛裝。家庭主婦還要煮好“歡顛”,即放有紅糖、碎奶渣、糟把的一種青棵酒。
大年初一早上,天還未大亮,家庭主婦及姑娘們首先起來,洗漱完以后,勿勿忙忙地到河邊或泉邊背回第一桶水—吉祥水,如果誰家的姑娘或媳婦天大亮時再去背水,會因懶惰感到害羞。主婦和姑娘們背回吉祥水后,把“歡顛”送到老人和孩子們的被窩跟前,讓他們喝。然后飲牲畜。這時全家人著節日的盛裝,按輩分排位坐定后,長輩端來五谷斗,每人抓上幾粒,向天上撒去,嘴里呼著“扎西德勒!”表示敬神、敬天、敬地,來年五谷豐登,接著依次抓一點送進自己的口里。
這時,家庭主婦把已長到一、二寸高的青棵苗,擺于佛完前茶幾上,預祝新年青棵豐收。然后,由長輩帶領全家祝吉祥如意,后輩跟著回賀:“扎西德勒”。全家舉行了新年儀式后,便吃青棵、麥片土巴和人參果拌酥油飯,接著互敬青棵酒。初一這天,藏族一般全家歡聚,互不訪問。從初二開始,親戚朋友互拜節日,祝新年吉祥,一直持續四、五天。
藏歷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與漢族的農歷新年大致相同。藏歷年是根據藏歷推算出來的,從藏歷元月一日開始,到十五日結束,持續15天。因為全民信仰佛教,節日活動洋溢著濃厚的宗教氣氛,是一個娛神和娛人、慶祝和祈禱兼具的民族節日。
藏歷年,是藏、漢、蒙三個民族歷史上友好交流的象征。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1年),松贊干布同唐朝締結姻好,唐太宗李世民把宗女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文成公主帶去了各種重要歷書以及內地的耕作技術、生產工具,促進了西藏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藏、漢民族的團結。由于農歷元月一日適逢藏歷十一月,從而把藏歷十月算作新的一年的開始,并形成了歡度新年的習俗。2010年?月18日,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申報的“藏歷年”被批準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項目類別名錄。
藏歷年除了與漢族的春節貼年畫和對聯相似的風俗外,還有自己獨特的民俗風情。
準備切瑪
新年的準備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開始了。除購置吃喝玩樂的年貨外,家家戶戶都要制作一個名叫“切瑪”的五谷斗,即在繪有彩色花紋的木盒左右分別盛放炒麥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還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種子,使其在新年時節長出一兩寸長的青苗。切瑪和麥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禱來年五谷豐登。
制作卡賽
臨近節日,男人們忙著打掃庭院,婦女則精心制作卡賽(一種酥油炸成的面食),分為耳朵形、蝴蝶形、條形、方形、圓形等各種形狀,涂以顏料,裹以砂糖,既是裝飾神案的藝術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
裝扮與清掃
一進入農歷十二月,家家戶戶就開始做新年的儲備。當新年的前幾天,不管農、牧區,老少男子都要剃頭,女的要洗梳發辮。如男子留長發過年,女子不洗梳發辮過年,表示家庭或心中帶有悲痛而無心梳妝打扮之意。洗梳打扮表示來年的吉祥如意。從十二月二十八日起,清掃住宅上下、房屋內外,村寨走道、田坎地角,甚至不放過屋內的抽屜,清掃天花板及煙囪時需擇吉日,如三、五、七、九等。
與火有關的準備
新年前,各村寨的男子們騎上馬到“圣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