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用克尺蠖
發布時間:2024-11-02 點擊:39
茶用克尺蠖在長江中下游茶區常與茶尺蠖混合發生。國內主要分布在廣東、江蘇、浙江、湖南、貴州等省(自治區),國外分布于朝鮮、日本、前蘇聯。除為害茶樹外,還能為害月季、玫瑰、天竺葵、金橘、佛手、茉莉、紅楓、柑橘等多種植物,也是園林花卉的一種重要害蟲。
1、形態特征 成蟲屬中型蛾子。雌蛾體長18~23毫米,翅展49~59毫米,觸角絲狀;雄蛾體長19~25毫米,翅展39~48毫米,觸角櫛狀。體翅灰褐至赭褐色。前翅有5條暗褐至黑色的橫線,后翅有3條橫線,前、后翅近外緣中央處各有一不正形的咖啡色斑塊,前翅中室上方有一身色斑。
卵橢圓形,一端稍尖,初產時草綠色,后變淡黃色,近孵化時灰黑色。卵殼表面有魚簍狀棱紋,縱棱常為二分支,橫棱短而密。
幼蟲5~6齡。1齡幼蟲體長1.9~3.4毫米,體黑色,腹部1~5節和9節有環列白線;2齡幼蟲體長3.7~5.6毫米,體咖啡色,腹節上的白線同1齡;3另有紅體長6.3~10.9毫米,體色和環列白線同2齡,胸腹部體節上開始出現斷續的波狀白色縱現;4齡幼蟲體長13.8~19.8毫米,體色咖啡色,環列白線仍存在,第八腹節背面開始突起;5齡幼蟲體長20.5~29.1毫米,體咖啡色或茶褐色,額區出現倒v字形紋,腹節上的白線消失,第八腹節背面突起明顯;6齡幼蟲體長29.1~51.6毫米,體色同5齡,胸腹部滿布間斷波狀縱線。
蛹赭褐色。表面滿布細小刻點,腹部末節除腹面外呈環狀突起,臂刺基部較寬大,端部二分叉。
2、習性及規律 茶用克尺蠖以低齡幼蟲在茶樹上越冬。越冬幼蟲無明顯的休眠現象,但食量很低,當氣溫在10℃以上時,仍可取食。在浙江杭州茶區,年發生4代。發蛾高峰期分別在5月下旬、7月上旬、9月上中旬、10月中下旬。
成蟲有趨光性。卵塊大多產于茶樹枝干縫隙處及茶園附近林木的裂皮縫隙處,卵粒間以膠質物粘連,不易分開,卵塊表面無覆蓋附屬物。以越冬代成蟲卵量最大,第二、三代最少。壽命以越冬代成蟲和第三代成蟲最長,為5.5天左右,第一代最短,為2.7天,第二代4.4天。
卵期以地帶最長,平均為13.8天,第一至第三代的卵期分別為7.9天、6.4天、7.7天。溫度是影響卵歷期的關鍵因子,隨氣溫的升高其歷期相應縮短,卵歷期(n)與氣溫(t)的關系式為n=23.57-0.58t。
初孵化幼蟲活潑,有趨光、趨嫩性,集中在嫩芽葉上取食,3齡前有明顯的發蟲中心,3齡后逐漸分散。1齡幼蟲大多自嫩葉葉緣取食,使葉片呈現圓形枯斑;2齡幼蟲將葉片式程孔洞;3齡起殘食全葉。其中末2齡時暴食期,幼蟲歷期以第四代(越冬)最長,在200天以上,第一至第三代的幼蟲歷期分別為23.2天、27.3天和29.3天。
幼蟲老熟后爬至茶樹根際附近入土化蛹。入土深度因土質而異,黏性板結土入土較淺,一般入土深度在3厘米左右。以低至第四代的同期分別為9.3天、9.5天、14.8天和16.0天。
一年中茶用克尺蠖在茶區的危害較為平穩,沒有明顯的突出危害高峰期。梅雨季節和夏季高溫,可導致蛹的存活率降低。主要天敵有捕食性蜘蛛、鳥類等。食用克尺蛾核型多角體病毒對種群數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預測預報 食用克尺蛾發生期的預測,主要可采用歷期預測法和分齡預測法。
(1)歷期預測法 采用室內飼養蛹,觀察羽化進度,掌握羽化高峰期和羽化盛末期,也可以采用燈誘,掌握田間發蛾高峰期,然后按下式預測防治適期。
防治適期=蛹羽化高峰期(田間發蛾高峰期)+成蟲產卵前期(1~2天)+卵歷期+1齡幼蟲期+2齡幼蟲期
防治適期=蛹羽化盛末期+成蟲產卵前期+卵歷期+1齡幼蟲期
(2)分齡預測法 具體調查及計算方法,參照茶尺蠖產分齡預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