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與碧螺姑娘的傳說
發布時間:2024-10-31 點擊:119
碧螺春與碧螺姑娘的傳說
碧螺春原是產自江蘇太湖洞庭山碧螺峰上的一種野茶。據清代王彥奎的《柳南隨筆》記載,這種茶產于“洞庭山碧螺峰石壁”,“初未見異”,直到康熙年間的一年初春,一位茶農登山時,發現了這種野茶,又正是采摘的時節,就采摘了很多。可是他的背筐裝不下,就兜在胸前的圍裙里。他下山時就覺得圍裙里的茶葉散發出一種“異香”,不由得吃驚地喊出“嚇煞人香”來。回家后經過炒制,發現它“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細而不斷”;沖泡時,茶湯清淡,香氣綿長持久,因此大家就稱它“嚇煞人香”。在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駕幸太湖”,當地官員以此茶獻給康熙,博得贊許,問到茶名,覺得過于俗氣。康熙品味著香茗說:“這種茶狀如青銅絲,又形似卷螺,還產于碧螺峰,就叫碧螺春吧!”從此“嚇煞人香”就以碧螺春的名字名揚天下了。
關于碧螺峰上“野茶的來歷還有一個美妙的愛情傳說。相傳在很久遠的年代,在太湖洞庭山的西山居住的漁民家有個姑娘叫碧螺,而在東山居住的漁民家有個小伙子叫阿祥。阿祥下湖打魚時,經常遇到碧螺在湖邊織漁網。他們雖不相識,但年貌相當,彼此產生了愛慕之情。阿祥喜歡碧螺邊織網邊唱歌的活潑性格,碧螺愛慕阿祥那偉岸的身材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只是他們無緣相識和相愛。
有一年在太湖里突然出現了一條惡龍,它攪得一向平靜如鏡的太湖水惡浪滔天,漁民下不得湖,打不了魚,換不來糧食,日子過得越來越艱難。阿祥見此就決心懲處惡龍。一天晚上,阿祥悄無聲息地摸到惡龍盤踞的西山水洞邊。他見惡龍正伏臥著休息,就瞄準了惡龍的胸口猛地將漁叉刺向惡龍。不料惡龍受傷后變得更加瘋狂,它張開饕餮血口,要吃掉阿祥。機敏的阿祥一個箭步跳出水洞。惡龍也隨之追出水洞,他們就在湖邊上搏斗起來。他們的搏斗、廝殺聲傳遍了洞庭山,東山和西山的漁民都到湖邊為阿祥吶喊助威。碧螺姑娘本來就對這個小伙子有好感,于是站在最前面鼓勵這個從來沒有和自己說過話的小伙子。阿祥得到鄉親們的鼓勵,特別是碧螺姑娘的鼓勵后更讓他覺得力量倍增。他與惡龍連續作戰,不分白天還是黑夜,直搏斗了36個時辰。阿祥最終刺死了惡龍,但此時他也筋疲力盡,累得昏迷過去。
碧螺姑娘見此立即跑過去,背起阿祥就回到家中。眾鄉親們知道阿祥孤身一人,無依無靠后,很是欣賞碧螺姑娘的見義勇為,紛紛拿出自家最好的點心或腌魚送到碧螺姑娘家。還有的鄉親劃船到城里去為阿祥請醫生治傷。盡管有碧螺姑娘的悉心照料和醫生的治療,可是阿祥的傷口卻總也不能愈合。碧螺姑娘更是焦急萬分,她在鄉親們的幫助下,訪醫求藥,但仍不見效。
第二年初春的一天,碧螺姑娘到西山采草藥,無意間來到阿祥與惡龍搏斗的地方,忽然發現一棵小茶樹長出很多芽苞,于是就采摘了一些。回到家后阿祥飲用了碧螺姑娘烹煎的新茶茶湯,立時就覺得茶的清香沁人心脾,渾身舒爽。這樣碧螺姑娘每隔幾天就去西山采茶,烹煎給阿祥飲用。過了不久,阿祥的身體大為好轉。阿祥非常感激碧螺姑娘的救命之恩,掩藏在他們內心的愛情就自然萌生了。當他們沉浸在愛情的幸福之中時,并沒有忘記救阿祥一命的那棵茶樹。他們在西山的茶樹旁搭建了一座小屋,搬到這里來住。他們為茶樹施肥、澆水,還為茶樹培育繁殖新的秧苗,終于使得這棵野茶樹繁殖成一片茶林。遺憾的是,碧螺姑娘積勞成疾,并沒有享受到長時間的美滿生活,便與世長辭了。人們為了懷念這位品德高尚的姑娘,就將茶樹所在的西山叫做碧螺峰。后來阿祥年老故去,留下的這叢茶林,很多年以后才被后人們再一次發現。后來康熙把這茶命名為碧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