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南路邊茶
發布時間:2024-10-24 點擊:71
邊茶應運崛起
與有著同樣長遠歷史的云南普洱茶相比,雅安南路邊茶(藏茶)日前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個不為人知的生疏名字。要全方位了解我市邊茶史,就不得不提及我市本地作家,對雅安南路邊茶有著精深研討的楊紹淮。
在這年3月27日~29日我市承辦的南路邊茶(藏茶)傳承與發展頂峰論壇上,楊紹淮曾撰文闡述雅安南路邊茶的史學地位與價值。經過大量史料考證和整理,楊紹淮理清了雅安南路邊茶的崛起背景。
據楊紹淮介紹,唐代以前,內地茶葉流入邊地,次要經過民間小規模的以物換物的自由貿易來進行。到了唐代,朝廷看到每年有不少少數民族商人趕著馬匹到內地換取茶葉,于是出臺了我國的第一部茶法“榷茶制”。“榷”就是禁,它規定茶葉只能官營官辦,嚴禁私人販茶。茶區生產的邊銷茶,由朝廷統一出資,商人承辦,最后由軍隊運送到北方口岸,同吐蕃等少數民族進行茶馬買賣,史書上稱之為“茶馬互市”。茶馬互市不斷延續了數百年。
茶馬互市的出現,決定了雅安在后來相當長的一段歲月里,要專門為藏族同胞生產邊茶。雅安地處入藏交通要道,茶葉資源豐富,為了有足夠的茶葉換取馬匹,朝廷鎖定了雅安。之后,宋、明兩個朝代同樣延續了唐朝的做法。《明史·茶法》載:明太祖朱元璋“詔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專令蒸烏茶易馬。”從此,雅安茶葉只作蒸烏茶易馬用。也正是由于如此,雅安綠茶的發展遭到了限制。
制造工藝獨具特征
楊紹淮在《雅安南路邊茶的史學地位與價值》一文中提到,茶從唐代始傳入西藏,最初是散茶,散茶不便運輸,也不便儲存。從宋明兩代開始,雅安邊銷茶的焙制開始逐步向焙制緊茶發展。到明代,蒸制烏茶技術已得到普遍推行和應用。據史料記載,明洪武初年,我國四川開始生產黑茶,后逐漸擴展到湖南產區。文中所指的黑茶就是雅安的烏茶。到了清代,雅安邊茶的制造從采摘、殺青、蒸揉、漚堆發酵、拼配關堆,不斷到設架筑包。整個工藝已達到出神入化地步。該項技術傳承數百年,不斷流傳至今。
南路邊茶傳統制造工藝的成功之處,不僅是經過制造使茶葉內含物質得到充分轉換,提升茶葉的質量質量,最終還要表現在消費者飲用后取得對身體有益的作用上。藏族人民就有“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諺語,充分表現了獨特制造工藝生產出來的雅安邊茶,其特別的養分價值。
許多茶專家經研討發現,經過發酵、蒸揉等工藝生產而出的南路邊茶,對瘦身減肥、促進推陳出新、避免疾病等等諸多方面確有明顯作用。
邊茶歷史意義已逾越本身
如楊紹淮所說,雅安南路邊茶是歷史文化和茶文化厚重的積淀,但日前的開掘工作還未完全將邊茶文化這座富礦的價值開發出來,仍需求更多的人參與支持。
茶馬互市在中國大地上延續了數百年,朝廷用茶葉換取馬匹,數量從數千匹到數萬匹。從中所得利益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財政、國防、邊疆統一,以及和各兄弟民族的和睦團結。雅安邊茶從一開始,就不僅僅是簡單的商品,而是國家十分重要的一項戰略儲備物資。
邊茶業的興隆,使雅安成為我國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地區之一。雅安從明代開始出現焙茶作坊(相當于今日的工廠),數量由最初幾家逐步發展到30多家,年加工邊茶過200萬公斤,工人人數愈千,這些和國內資本主義最早萌芽的景德鎮制瓷業、江南造紙業、嘉興石門榨油業相比,也毫不遜色。
隨著雅安邊茶業的擴展和興隆,吸引了中國北方的許多富商大賈,他們紛紛把投資目光轉到雅安。從明代嘉靖年間開始,陜西涇陽商幫陸續來雅投身邊茶行業。他們的資金雄厚,經商有道,從明到清先后興辦了10余家茶號,運營規模很快超越當地川幫,每年認引數額占雅安全部的三分之二。其中最有名的陜西義興茶號,從明代嘉靖創辦,不斷運營了400多年,可謂中國舊時商界的一個奇跡。
為運輸茶葉,從唐代開始,四川雅安到西藏拉薩之間(包括沿途向藏區四面八方延伸和擴展)逐步構成了一條以運輸茶葉為次要目的的茶路——川藏茶馬古道。川藏茶馬古道這條我國繼絲綢之路之后又一條重要的古商道,在傳遞茶葉的同時,也把內地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知識傳播到了廣大的藏族地區。
南路邊茶還曾有過抵制侵略的光榮歷史。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英國逼迫清政府簽署《印藏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