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湯和茶葉有哪些本質上的區別?
發布時間:2024-10-16 點擊:45
農藥的溶解性是茶葉專家和消費者看待茶葉農藥殘留的不同關注點,普通消費者最為關注的是茶葉殘留數值。吳光遠(福建省農科院茶科所副所長)認為,茶葉中的農藥殘留在泡茶中的浸出率與農藥在水中的溶解度密切相關。農藥在水中的溶解度愈高,在泡茶時進入茶湯中的浸出率也愈高。而目前茶葉之中大部分農藥都是脂溶性的,不溶于水。換句話說,茶葉有農藥殘留并不意味著會進入茶湯,被人喝進肚子里。
記者查閱資料后獲悉,按照溶解度分類,農藥可分為脂溶性農藥和水溶性農藥兩大類。這兩類農藥在有機溶劑和水溶劑中的溶解度存在明顯差異。脂溶性農藥殘留量和實際溶解于茶水中的含量相比差距很大。據吳光遠透露,目前我國茶葉農殘檢測用的是有機化學方法。但一般來說,茶湯中農殘溶解量只是有機化學檢測量的10%~20%。
陳宗懋說,隨著社會對于茶葉質量安全的持續關注,目前茶葉種植中使用的水溶性農藥相比過去少了很多,但也還有一些。因此他呼吁國家進一步嚴格水溶性農藥的殘留標準,加大力度用脂溶性農藥替換水溶性農藥,并幫助茶農樹立科學的因需施藥觀念,進一步提升企業茶葉生產加工的全程清潔化水平。
在茶葉農藥殘留這個問題上,媒體關注的一個焦點就是,歐美等國的標準往往要高于我國標準。比如最新的歐盟法規eu87/2014將茶葉中的啶蟲脒、異丙隆、啶氧菌酯和嘧霉胺的殘留限量加嚴了一倍,并對我國茶葉增加了唑蟲酰胺殘留的檢測。而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2763-2014)中,并沒有規定茶葉中唑蟲酰胺的最大殘留量。
中國茶葉農殘標準是否過低呢?對此,陳宗懋認為,作為全球最大的茶葉生產國,目前的標準與我國現有生產條件是配套的。從質量安全角度來看,制定殘留限量有一個100倍的安全系數。因此,只要在限量值以內的茶葉,是不存在安全問題的,大家可以放心飲用。
陳宗懋還從貿易壁壘角度進行了解讀。他說,從世界范圍看,茶葉的生產量大于銷售量,是買方市場。在標準問題上,茶葉生產國和消費國之間會有利益的博弈。歐盟茶葉主要靠進口,因此,制定更為嚴格的標準也有樹立貿易壁壘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