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茶市熱點:茶產業過剩,鄭州茶商“四賺三賠”
發布時間:2024-10-14 點擊:56
圖為:鄭州茶葉市場已關門的商鋪(侯建勛/攝)
號稱北方最大茶葉市場的北京馬連道茶葉街,被報道過去一年有600家商戶關門。這個數字一出,各地紛紛表示與北京存在“共振”情況,遼寧省茶協就表示,去年銷售額同比下降約30%。鄭州市場同樣不能置身事外,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只有四成商戶是掙錢的,三成是持平的,另外三成賠錢。這種背景下,茶葉市場冷熱不一,開始出現分化,有些規模不足百家商戶的市場,同一個經營時間點上,竟有近20家鎖著門,甚至其中有些已經搬空,有些成了倉庫。
動向:北方最大茶葉市場,一年時間600商戶關門
北京的馬連道茶葉街,被業內人士稱為北京茶葉市場的風向標,也被認為是北方最大的茶葉市場。據說前幾年有很多商家擠破頭也很難擠進去,一個十幾平方米的鋪位僅轉讓費就高達幾十萬元,其租金在北方市場也是最高的。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沒想到如今出現了嚴重的不景氣。據媒體近期報道,北京茶葉企業商會的數據顯示,目前馬連道茶葉街商戶近4000家,2015年有大約600家商戶撤出,預計2016年還會有約600家商戶“關門大吉”!這種境況不僅僅發生在北京一地。另據媒體披露,遼寧省茶葉協會統計,遼寧茶葉銷售額從2015年開始下滑,同比降幅約30%。銷量下滑,店鋪關張,一時間這似乎成了貼在這個行業身上的新標簽。
本地:鄭州茶行業內三成茶商賠錢
北京等地茶葉市場2015年出現批量關門情況,被河南業界解讀為:“這是整個行業的問題。”河南省茶葉協會副會長、負責鳳凰茶城運營的河南大陸商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王鵬說,北京等地的情況,鄭州各茶葉市場也無法避免。
在他看來,鄭州市場的總體情況應該這樣描述:一方面行業的發展紅紅火火,吸引著更多的人進來,茶城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則是越來越多的人進來之后面對嚴峻形勢的迷茫。
連日來,記者在鄭州走訪了鄭州茶葉交易中心、春來茶城、鳳凰茶城、唐人街文化廣場(唐人街茶城)等茶葉市場,發現各市場的表現并不完全一樣,有的市場空鋪很少,開門營業率超過95%,有部分市場著實冷清。有一家商戶不足百家的市場,竟有近20家上著鎖,且其中有少部分已經搬空,其他一些則變成了倉庫,堆放著大大小小的紙箱和茶具,不少鋪內落滿灰塵。即便是周末,整個市場內也冷冷清清,了無生氣。
王鵬說,從過去一年的情況看,鄭州市場,“四成的商戶掙錢,三成商戶持平,三成商戶賠本。”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普洱茶瘋狂的年代,2010年至2014年,市場也是“四三三”分布,但那個時候是“四成商戶狂賺,三成商戶小賺,三成商戶不賺”。兩者比較,反差明顯。那么,過去的一年,鄭州究竟有多少茶葉店因為賠錢而關掉?河南省茶葉協會副秘書長賴剛說,確實有一些店因經營不景氣關掉的情況,但在這方面也沒有誰統計過數字,所以不得而知。
論道:茶產業也存在產能過剩
目前業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鄭州的茶葉市場太多了,有30多家。有業界人士總結說,在鄭州的市場外遷過程中,拆掉一個茶葉市場,甚至有兩三個新市場冒出來。為什么市場會如雨后春筍般地出來呢?分析認為,鄭州茶葉市場的租金低,比北京、西安、濟南這幾個地方的茶葉市場租金低得多。
鄭州的市場租金是按月算的,一般是每月每平方米50~60元,每天每平方米2元左右,很少有超過3元的,只有很少街區式商鋪,收到了每月每平方米90~120元。即便如此,也只不過每天每平方米三四元。而在北京,已經從十幾年前的每天每平方米1~1.5元漲到了13~15元。西安市場呢,則為每天每平方米9元以上。
3月8日,記者采訪中恰遇西雙版納隆昌茶業有限公司的王倩急著趕高鐵去西安,他們隆昌號西安的分公司成立了。她說,西安那邊的店鋪租金有的已經超過10元/天/平方米。王鵬分析說,在鄭州,經營茶葉市場的門檻比較低,拿到便宜的物業非常容易,鄭州的商業體量太大了,也是商業的產能過剩。
市場的門檻低,茶商的門檻也很低,很多茶商弄個冰柜、幾個包裝盒就開張了。據介紹,目前,鄭州的茶葉市場從業人員不低于20萬,保守估算,有1.2萬家商戶。王鵬認為,從行業角度看,未來3年內,鄭州市場會有一個大的洗牌,“這3年,雖說是競爭期,但同時也是一個很大的機遇,會優勝劣汰。”有數據稱,中國茶產量已經突破200萬噸,市場消化能力頂多有120萬噸,還有近百萬噸的積壓和過剩。
觀點:靠兩三個團體客戶,就能賺大錢的時代結束了
業內人士發現,茶行業,尤其是普洱茶這些年過山車般的經歷,恰好與經濟的周期,甚至與股市的走勢都保持著一種極為微妙的正相關關系。此外,我國反腐力度的加大,也給了高端茶、禮品茶當頭一棒,使其迅速走下神壇,走下貨架。
采訪中,一位業內人士介紹,某品牌茶葉曾開在鄭州航海路上的一間小店,實際上只靠兩個團體客戶就維系了多年的好生意,“一個月就高達幾百萬的購買量。”還有一個采訪中被業內普遍提及的例子:河南某知名茶葉品牌,曾經開有40多家店,很多店頗具檔次和規模,當然產品也價格不菲,然而這一年多來,陸續關掉了10多家。
對于茶行業的這樣一個“新常態”,天中天御茗茶總經理呂增建很坦然。他說,任何生意都有低谷有高潮,習慣就好,這時候也給了那些為了賺錢而破壞茶文化的人一點教訓,挺好,不能為了賺錢,連個底線都沒有。
現狀:茶葉行業的未來,多方都在積極探索中
雖然茶葉市場銷售下滑已經一年有余,但行業對未來的走向仍在不斷的探討和探索中,在尋找下一個上升的通道。不少人認為,除了行業競爭激烈之外,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電商分流了一部分實體店消費者。
記者見到鳳凰茶城招商總經理王振動的時候,他一直在思考如何進一步拉升他們運營的一個微信公眾號的粉絲量和參與度,不斷找人切磋。也有業內人士強調茶葉經營的“體驗感”。采訪中,一位專業人士就認為,“茶葉作為體驗式消費產品,文化氛圍是在虛擬網絡中難以獲取的。”現在電商銷售的基本上是一些品牌的低端茶,中高端茶更多依賴線下。
而華祥苑茗茶大中原地區市場負責人劉中進則說,以前的茶葉,過多地承載了禮品屬性,以后需要回歸它的消費屬性,要在這方面多思考。王倩是一個產品主義者,她認為,堅持以好的品質對待消費者,企業才會越來越好,不管形勢如何,還是會有好的發展。王鵬介紹說,行業應該把過去“高端茶、禮品茶”為主的結構,轉變為以“大眾茶、百姓茶”為主,除了這種產品結構的轉變,茶城或者說專業市場,也應該被打造為多種城市功能和產業功能兼具的特色商業街區。原題:《鄭州做茶葉的只有四成賺錢?就全國來看,北京馬連道茶葉街2015年600家商戶關門,遼寧茶葉銷售額同比降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