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茶”消費背后能走多遠
發布時間:2024-10-14 點擊:51
每年清明節前的春茶質量很好,明前茶中的頭茶又因產量而被視為珍品。在今年的西湖綠茶龍井預售義賣會上,尚未上市的明前頭茶拍出每500克18萬元的天價,價位堪比黃金。不少茶商表示,拍賣價的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這些茶葉終上市的價格約為每500克4萬元。即便如此,躋身奢華品行列的“黃金茶”仍在坊間引發熱議。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奢華品消費國,各種有檔次商品近年間也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但每當涉及奢華消費品的話題出現,仍能在網上引發不小爭議,根源就在于這些奢華品激發了國人關于灰色消費的想象。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頻頻出現在公款消費場合的茅臺酒就頻遭炮轟,如今揚言要向茅臺看齊的“黃金茶”成為爭議焦點,完全在情理之中。
在富人越來越多的中國,能夠喝得起茅臺酒、買得起“黃金茶”的人并不在少數。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那些購買天價茅臺和奢華的人,往往并不是終消費它們的人;真正享用這些奢華品的人,也往往都不需要自己埋單。出現在公款吃喝場合的茅臺,以及被作為精裝禮品的“黃金茶”,定價機制早已超越市場規律。在灰色消費大行其道的當下,即便它們賣出黃金價、鉆石價也不足為怪。
從相關的新聞報道中可知,送禮消費確實是奢華茶葉的主力軍,預訂明前茶的主要消費者也是高等院校、機關和部分企業。在這些帶有“搶購”色彩的交易背后,有多少買賣是由公共財政埋單的,又有多少是變相透支公共利益為代價的,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得不到監督的灰色奢華消費越多,公眾利益被侵蝕得也會越多,社會上的“仇官”、“仇腐”、“仇奢”情緒也將會越強烈。
奢華品消費沒有原罪,但說不清道不明的灰色奢華消費之風值得警惕。不僅僅是天價茅臺酒和奢華“黃金茶”,各種私人會所、天價、有檔次禮品等灰色奢華消費,一旦大舉入侵公共生活,勢必以“潛規則”的形式破壞公平。如今,禮尚往來的傳統之道異化為見不得陽光的利益勾兌,已經形成了一種并不健康的氛圍,在客觀上綁架了很多普通老百姓,讓他們不得不為各種灰色奢華消費埋單。
酒文化和茶文化原本都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屬于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也是文人雅士抒懷寫意的媒介,如今因為灰色奢華消費而出現嚴重的異化,實在讓人感慨。不過,所有出現在“江湖”之上的怪現狀,終究都應該從“廟堂”之中求解。要想讓灰色消費淡出奢華品消費市場,關鍵仍在于規范三公消費,理順財政收支的脈絡。畢竟,對于天價酒、黃金茶,我們要問一句“誰買得起”,更要問一句“誰用得起”。
有網友建議從“黃金茶”的訂單順藤摸瓜,將其作為一條治理禮品經濟的線索,這樣的建議雖不可行,但它說明遏制灰色奢華消費已經成為坊間百姓的強烈訴求,這也為公權力管理者和監督者提了個醒,應該盡快建立行之的財政公開和制約機制,讓各種灰色消費都成為一本明白賬。只有從“廟堂”的高度來尋求“江湖”問題的病根,讓規則回歸規則,讓消費回歸消費,老百姓才能看酒是酒、看茶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