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趣
發布時間:2024-10-06 點擊:97
茶種類繁多,有好多有趣的名字,即便不飲茶,光聽聽這些雅名,就是十足的享受。比如以植物取名的“奇蘭”、“水仙”、“白牡丹”、“黃金桂”、“蓮子心”……未飲之,心先動,頓覺色彩斑斕,滿庭芬芳;又如取地名的“黃山毛峰”、“信陽毛尖”、“武夷巖茶”,想來奇幻飄逸,宛若武林劍客;還有以動物命名的,如“烏龍茶”,氣勢虬勁,如千年老松,而“鳳尾龍須”則精細華彩,刺繡一般;以器物取名的“玉露”、“銀針”,名字像詩一樣,給人豐富的想象,那茶該是怎樣的晶瑩剔透;尤其誘人的,便是“碧螺春”了,這名字鮮亮小巧、典雅高貴,讓人感覺一個清新明麗的春天一下子都流了出來。
聞其名,觀其形,思其趣,忍不住要泡上一杯。我喜歡飲黃山毛峰,形似雀舌,色似象牙,將開水緩緩注入茶杯,沉在杯底的銀針立刻浮動起來。先是整體浮擠于水面,俄頃上下沉浮,來來往往,翩翩起舞。幾秒鐘后,一部分仍浮于上面,一部分則沉在杯底,中間的還在上下攢動。稍后,中間攢動的便感到疲累,不得不沉靜下來,但見其芽尖直挺豎立,一片頂著一片,良久才和浮于上面的茶葉一起徐徐下沉,最后與杯底的茶葉相融相合。細察其變化,感想也便從茶香里冒出來。人生之旅,何不是取水泡茶,浮浮沉沉,沉沉浮浮,最后歸于平靜。
茶這東西真是不可多得的尤物。生于高山,長于幽谷,且山越高,茶味越香濃,越品越醇厚。茶集采天地之靈氣,盡占人間之風雅。自從走出陸羽的《茶經》,不僅成了百姓生活的必需,同時成為一種非常時尚的社會文化。茶是詩,茶是畫,茶是散文,茶是一種情結一種禪意。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為茶免俗為茶銷魂?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今人喝茶更有講究:大理的“三道茶”喝的是人生哲理;周莊的“阿婆茶”喝的是江南文化;少數民族的“八寶茶”喝的是風情與健康;成都人的茶館里則到處漫漶著歷史與休閑…… 茶,有喝、飲、品之分,品當在上。品茶,文化的意味和淡然的心境一目了然。設想靜坐在簡陋的竹齋之中,品一壺用陳年的雪水沖泡的綠茶,真的有不食人間煙火的淡雅。然而,這只在書與想往中,多數時間,茶是用來喝與飲的,這樣只是很難讓茶韻進入幽閉的心靈。現代人的生存已然艱難,多虧茶在許多愁苦的眉際間輕漾,如若沒有了茶的陪伴,疲憊的現代人該是何種境地,實難想像。
說到茶趣,應是“茶之趣”的省略,關鍵在于必須先弄懂“趣”字。“趣”為何義?于是,我搬來有關說文解字的書籍查找,古漢語里的“趣”字有兩解,其一通“趨”,趨向、向往、疾行;其二通“促”,催促、督促、趕快。這兩義似乎很難與茶有直接的關聯。我又拿來《辭海》翻閱,看來今“趣”與古“趣”有很大延伸。今“趣”一字由兩義變多義,除了保留古漢語原有意思外,與茶可關聯的還有“風致、情趣和意味”的意思。由此,茶趣也就是茶的風致、茶的情趣和意味。或許,這樣的理解還較為抽象,較為概念化,我們可以從古今茶人和自己的品茶實踐中,去得到具體的感受。
20多年來,我避開喧囂,獨處書齋,在茶的微熏下,在裊裊娜娜的霧氣中,翻開一部心儀的經典,慢慢地品,悠悠地讀,閱覽了許多的書籍,走進了哲人們的思想,博大精深,讓人無法走出精神的森林;寫下了許多的文字,走進了智慧的海洋,深邃遼闊,叫人難以跨出思考的天空。茶,給了我靈感,給了我勇氣,是我始終在行走、一直不停歇的好伙伴。有了茶,我便不寂寞;有了書,我便不痛苦。茶與書,讓我的人生無怨無悔,絢麗多彩,使我收獲成熟,果香醉人。
魯迅先生云:“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洗一只潔凈的玻璃杯,讓它纖塵不染,撮一小撮茶葉放入杯中,沖入開水,隔著透明的玻璃杯看茶,看茶在杯中天女散花般地悠悠墜落,看茶在杯中的千姿百態,看茶以不同方式打開自己,每天都會得到片刻的情趣與啟示。喝茶、飲茶,也是可以上癮的,但能像煙癮一樣被戒掉;而品茶雖然也能成癮成趣,可無法戒掉,當然其趣其癮在品上,也無需戒掉。人生許多的愛好只要于人于己沒有害處,又何必棄之呢?何況茶如人生,雖苦猶甜,先苦后甜,苦中有樂,樂在其中。在社會講文明講提高生活質量的今天,大家吃茶去,享受“茶趣”,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