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茶文化民俗事象三則
發布時間:2024-10-04 點擊:100
益陽茶文化中的民俗事象浩如煙海,傳統深厚,并各具特色,風味無窮,最動人心弦的恐怕要數十番鑼鼓。
十番鑼鼓又稱“十番鼓”、“十歡”。它最早起源于福建、江蘇、浙江等地。通常在節日、喜慶宴會、迎神賽社中,聚十多人,以金革絲竹演奏。其曲目由若干曲牌與鑼鼓經連綴而成。原以打擊樂為主,后發展為鑼鼓與絲竹合奏。其樂器、樂曲則因事因地而異。葉夢殊《閱世篇·紀聞》載:“萬歷末,與弦索同盛于江南”。
安化、桃江許多上年紀老人談起十番鑼鼓津津樂道:幼年喜看十不閑,主要道具是一個架子,上系大鑼、底鼓、鈸等打擊樂器。一人操作,演員手打腳踩不得閑。他們有時還追著看幾場,有個老人還唱起了民歌:“打十不閑的不害羞,背著架子鼓滿街溜;南京熟了南京去,北京熟了北京游;南北兩京都不收,回到老家度春秋”。這與《閱世篇·紀聞》“十有不閑,俗訛稱十番,又曰十樣錦”不謀而合。
正宗的十番鑼鼓樂器有九:鼓、笛、木魚、板撥、鈸、小鐃、大鐃、大鑼、鐺鑼;人各執一色,惟木魚、板以一人兼司二色,百姓特別喜愛,就如《桃花扇·選優》:“我們君臣同樂,打一回十番何如”。益陽十番鑼鼓之熱鬧,有無名《竹枝詞》為證:“山神廟里夜人繁,山神廟外月當關;老少飲茶煙點火,子弟場中較十番”。
至康熙年間,益陽十番鑼鼓不用小鑼、金鑼、鐃鈸、號筒,只用笛、管、簫、弦、云鑼、湯鑼、木魚、檀板、大鼓十鐘……番者更番之謂。后增星鈸,器輒不止十種……若夾用鑼、鐃之屬,則為粗細十番。表演者各有絕技。
采茶燈由十番鑼鼓演變而來,樂器減少,表演者增多。每逢春節期間,大人吹打樂器,由孩童飾采茶女,摯花籃,每隊8或12人不等,又以兩少年為隊首,擎彩燈,綴以扶桑、茉莉諸花。采茶女載歌載舞,進退作止,皆視隊首。至各衙門或巨室前表演,賞以銀錢酒果。自正月初一至十五夕而止。其唱詞分12個月,內容主要是表現采茶女一年中生產活動及生活情景。
采茶戲的規模就更大了?!兑骊柨h志·禮俗篇》載:“自元旦至元宵,沿街鼓吹歌唱……或妝扮女子,唱采茶歌,比戶游行,謂之‘采茶戲’?!蹦信仙伲瑯反瞬黄!?br>由此可見,益陽自萬歷至今400多年的春節采茶戲聲勢之浩大、場面之熱烈、時間之長久、影響之深廣非同凡響,奠定了我國戲曲史上無與倫比的地位和品牌。
說到采茶戲,不得不提花鼓戲,它屬于我國戲曲的一種類別,盛行于湖南、湖北、安徽,均由十番鑼鼓嬗變,從民間歌舞發展而成,因以鼓作伴奏樂曲而得名。其藝術風格與采茶戲相近,故湖南衡陽花鼓戲也稱為采茶戲。
益陽花鼓戲歷史悠久,流派眾多,有西湖路、益沅路、寧鄉路、湘澧路等,素有“花鼓戲窩子”之稱,自成體系,獨樹一幟,異彩紛呈。不論過年過節,還是百姓的紅白喜事,包括老人壽慶,小孩三朝,都要叫上戲班子熱鬧一番。1959年元旦,益陽花鼓戲作為優秀曲種選調懷仁堂為全國農業大會演出,毛澤東、劉少奇、宋慶齡、賀龍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一同觀看,演員們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
還有我們當今在農閑或節慶日子里經常看到的地花鼓,一男一女手執扇子、手帕登臺演出。表演上講究“說、唱、做、舞”四功。按其地域特點,可分三個流派:安化山區傳統厚重,盛行武術,故有武打成分;桃江、赫山丘陵,受蓮花落影響,講究板頭,唱腔優美;沅江、南縣湖區,受洞庭民歌影響較大,歌舞并重。尤以表現采茶、制茶、售茶、品茶的地花鼓,表演者轉圈時動作隨之變換,使人覺得詼諧風趣,故有“茶花鼓”之說,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十番鑼鼓唱茶風,聲名遠播五大洲。
茶歌傳情
益陽茶文化源遠流長,民俗事象燦若星辰,尤為突出的是人民群眾以口頭形式創作和流傳的大量茶歌,則以其鮮明的思想藝術特色自立于茶文化之林,獨具風采,自樹一幟??梢院敛豢鋸埖卣f,茶歌的大量創作和廣泛流傳,才使得益陽茶文化更加光彩奪目,蔚為大觀。
先看一首流傳甚廣,益陽人幾乎個個會唱的采茶小調:
采茶(小調)
正月(那個)采呀茶又是新年,姊妹(那個)雙雙又進茶園,摘了細茶歸呀家去,采了(那個)細茶又出茶園。大戶人家稱幾呀擔,小戶人家稱幾錢哪,稱的那稱幾擔,稱的那稱幾錢哪,茄八哥哥也,湖北大姐呀,稱咧稱幾錢。
再看一首飽含激情的勞動茶歌:
五個月采茶
正月采茶正月中,姐妹雙雙進園門,
姐妹同來把茶采,多采細茶轉回村,
采的采百擔哎,收的收千斤。
茄八哥哥哎,湖北大姐動了心!
二月采茶是春分,姐妹雙雙繡手巾,
兩旁繡起茶花朵,中間繡起采茶人,
茶的茶花朵哎,采的采茶人。
茄八哥哥哎,湖北大姐采茶人!
三月采茶是清明,朝官娘娘渡河關,
手拿花色三個字,輕輕打破月門關,
三的三個字哎,月的月門關。
茄八哥哥哎,湖北大姐月門關!
四八采茶四月八,唐朝有個李元霸,
無敵將軍來比武,手拿銅錘八百八,
來的來比武哎,八的八百八。
茄八哥哥哎,湖北大姐八百八!
五月采茶是端陽,轅門斬子楊六郎,
楊家有個楊宗保,穆家有個穆桂英,
楊的楊宗保哎,穆的穆桂英。
茄八哥哥哎,湖北大姐穆桂英!
這里有兩類人物和兩個事象饒有風趣。茄八哥哥原為益陽方言,古書指荷花上的莖為茄,民間借指男性,意為剛健男子。湖北大姐在眾多茶歌中經常出現。由此可見兩個事象,一是益陽自古茶葉眾多,茶業興旺;二是吸引大量湖北等外省人前來采茶勞務,經商銷售。因而使得益陽茶葉顯赫朝野,千兩茶、黑茶走俏東南亞、蘇聯和世界博覽會。
在益陽勞動茶歌中,表達情緒、反映時令、憧憬未來的不下萬首,《采茶歌》可為代表。
采茶歌
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雙雙入茶園,
多采細茶趕集市,換了柴米換油鹽。
二月采茶是花朝,姐在繡房繡荷包,
兩邊繡起茶花艷,郎哥繡在花中間。
三月采茶三月三,朝官娘娘渡河關,
彈起琵琶茶歌唱,輕輕唱開月門關。
四月采茶四月八,好茶留給郎哥呷,
碗中映出郎笑臉,妹子見了樂哈哈。
儀式茶歌是人民群眾在各種各樣的典禮儀式進行過程中所伴隨的韻語或歌唱,雖滲透了不同程度的宗教迷信色彩或統治階級的意識,但作為一種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中也不乏其精華。
祭茶歌
惟神有靈,威儀肅明,
保我茶民,賴以安寧,
山色一統,日進斗金。
贊十杯茶
一盅茶,茶敬天,天賜良緣,
天長地久,情意綿綿。
二盅茶,茶敬地,地發千祥,
鴛鴦一對,雙鳳朝陽。
三盅茶,敬祖宗,祖德流芳,
三元及第、三喜臨門。
四盅茶,世事如意,四時花木早逢春,
早生貴子跳龍門。
五盅茶,五子登科,五龍捧壽,
五兄打馬奔朝庭。
六盅茶,松鶴同春,同偕到老,
千歲百歲,良好姻緣。
七盅茶,七品堂皇,七上毛蘭七姊妹。
八盅茶,八仙慶壽,八卦定乾坤。
九盅茶,九門提督,九曲黃河入海流。
十盅茶,十全十美,十子榮歸茶喝十杯。
茶歌中的情歌數量甚多,因其藝術性較高而流傳深遠,顯示出歷代益陽人民健康而深摯的情感。
跑江湖
情哥撐篙把排開,情妹站在河邊哭哀哀。
哥哎!你河里駕排要站穩,
過灘賣茶要小心;
妹哎!哥是十五十六下漢口,
十七十八下南京,我老跑江湖不要妹操心。
踩茶歌(兩首)
妹在房中品茶香,哥在作坊踩茶忙;
茶香飄出好幾里,衣褲汗濕總成雙。
一天踩茶冒喝茶,口冒干煙到姐家,
雙手接過一大碗,茶在碗中開蓮花。
還有山山嶺嶺、湖畔茶洲的茶歌對唱氣勢恢宏,膾炙人口:
唱得姣蓮伴攏來
男:月亮出來像把鐮,轉來轉去在天邊。
月亮團圓要十五,和妹團圓要哪年?
女:郎唱山哥唱得乖,唱得茶花朵朵開,
唱得蜜蜂伴花轉,唱得姣蓮伴攏來。
各自到死不斷絲(思)
男:見妹正是采茶時,哥今思妹妹不知,
蜘蛛結網檐前掛,不來飛將枉費絲(思)。
女:識哥恰值賣茶時,郎有心事妹早知,
好比蠶和蜘蛛子,各自到死不斷絲(思)。
更有上世紀中葉,一曲極富益陽地域特色的民歌《挑擔茶葉上北京》,唱到了中南海,傳遍了五大洲,讓益陽茶歌聲名遐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