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加工工藝的介紹
發布時間:2024-10-02 點擊:60
普洱茶加工工藝的介紹論到普洱茶獨特的品質特征,其根本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制作普洱茶的茶葉,必須是云南大葉種茶。因為,云南大葉種茶樹所含有的茶多酚、兒茶素、咖啡堿、茶氨酸和水浸物含量一般都高于中小葉種茶樹。二是普洱茶加工工藝。下面就是普洱茶加工工藝的介紹。
傳統普洱散茶加工
具體步驟和方法是:
一是殺青。大多采用鍋式殺青,因大葉種茶含水量高,殺青時必須悶抖結合,使鮮葉失水均勻,達到殺透殺勻的目的。
二是揉捻。揉捻是用手直接搓揉已殺青的茶葉。揉捻要根據茶葉原料的成分靈活用手掌握力度,嫩葉要輕揉,揉時短;老葉要重揉,揉時長。揉至茶葉基本成條索狀為適度。
三是曬干。曬干是利用陽光曬干茶葉水分。一般利用篾席將茶葉薄攤在陽光下涼曬,曬至茶葉干至90%左右為適度。
四是渥堆。渥堆(即將曬干毛茶堆積保溫5—6天或更長時間)是普洱茶色、香、味品質形成的關鍵工序。一般是先將茶葉潑水吸水受潮,然后堆成一定厚度,讓其自然發酵。經過若干天堆積后發酵以后,茶葉色澤變褐,有特殊陳香味,滋味變成濃而醇和。
五是晾干。渥堆達到適度以后,用篾席在室內攤開晾干,使渥堆后的茶葉散發水分,自然風干。
六是篩分。經渥堆干燥以后的茶葉,先解散團地松散,用篩、簸、撿等方法揚去細片碎沫,撿剔老梗進行分檔,便制成普洱散茶。普洱散茶分出粗細、大小、長短后,根據所作商品茶花色可拼配再加工制作普洱圓茶、磚茶、沱茶等緊壓茶。
傳統普洱緊壓茶加工
傳統普洱緊壓茶有各種花色品種。傳統普洱緊壓茶的制作工具主要有特制的銅蒸鍋、茶袋、梭片、精工打磨過的揉茶石,加熱產生集中蒸汽和蓋實嚴密的鐵鍋、鍋蓋、涼架、竹籮、壓茶石鼓、包裝紙、筍葉等。操作中使用木貢桿、棒錘、石鼓、鉛餅、推動螺桿等為手工工具。制作過程分裝茶、蒸茶、揉茶、稱重、壓茶、解茶、晾茶、包茶等工序。一般由多人組成一個加工組,裝茶和揉茶的技術要求較高,傳統普洱緊壓茶由茶號茶莊專門聘請的加工師傅制作完成。
傳統普洱圓茶加工
傳統普洱園茶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開始生產至今。傳統普洱園茶制作選上好茶葉為原料,放入銅蒸鍋中,使散茶就蒸氣受蒸而柔軟,再將蒸柔軟散茶倒入特制的三角形布袋中用手輕揉,并將口袋緊接于底部中心,然后放入特制的園型茶石鼓中,壓制成四周薄而中史厚,直徑寬約七八寸的圓型茶餅,既為傳統普洱圓茶。包裝時每七個圓茶以筍葉包作一包稱為“筒”,傳統普洱七子圓餅茶之名由此得來。傳統普洱圓茶十二筒為一籃,又稱“一打裝”,兩籃為一擔,一匹馬馱運一擔,約重120斤。傳統普洱七子圓餅茶,曾大量銷往海內外。
傳統普洱心型緊茶加工
傳統普洱心型緊茶制作過程分稱茶、蒸茶、壓制、定型脫模、干燥、包裝等工序。傳統普洱緊茶選普洱散茶為原料,蒸至柔軟后倒入緊茶布袋之中,由袋口逐漸收緊,同時按順時針方向緊揉袋中之茶,使之形成—心臟形茶團,即制成傳統普洱心型緊茶。傳統普洱心型緊茶每七個以竹筍葉包為一包,稱之為一“筒”,十八筒裝一籃,兩籃為一擔,約重110斤,昔日傳統普洱心型緊茶主要銷往西藏,少數外銷尼泊爾、不丹、錫金等國。
傳統普洱磚茶加工
傳統普洱磚茶制作選曬青毛茶作原料,傳統普洱磚茶的制作加工同園茶基本一致。加工制作時原料茶放入銅蒸鍋中蒸軟,然后倒入磚形模型和方型模制中壓制。傳統普洱磚茶的模制上有凸型的“福”、“祿”、“壽”、“禧”、等字樣,緊緊施壓后便制成壓印有各種文字的傳統普洱磚茶。傳統普洱磚茶每四塊包作一包,外用竹筍葉包裝,每籃十六包,兩籃為一擔,“普洱磚茶”銷往藏區為最多。
以上就是幾款普洱茶加工工藝的介紹,大家清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