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四大產區之保山市
發布時間:2024-09-30 點擊:58
保山地區是云南省開發極早,也是一個沉淀著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的邊疆多民族地區,以今保山市為中心的怒江中游流域,約8000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考古學證明,在戰國中期以前,“哀牢夷”已形成了具有統治機制的部落聯盟,繼而又建立一個興盛一時的奴隸制國家——“哀牢國”。
保山市于漢朝時稱“永昌郡”,明朝先后置金齒軍民指揮使司、永昌軍民府“保山”,于今使用名稱首見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設保山縣為“府附郭”之時。保山是著名的“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也是其在中國境內的最后一段,古代即有著頻繁的商貿活動。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滇西戰役的主戰場,著名的“滇緬公路”即由此通過,更加凸顯其重要的地理位置。
保山市于2001年6月由保山地區撤地設市改制,管轄隆陽區、施甸縣、騰沖縣、龍陵縣、昌寧縣。地處云南省西部,省內與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臨滄市、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相鄰,西邊、南邊與緬甸交界。保山市面積19637平方千米,人口200多萬人,其地勢北高南低,最高海拔3915米,最低海拔535米。主要河川怒江由北而南貫穿,直接進入緬甸;瀾滄江則通過東部,進入臨滄、思茅、西雙版納地區。該地區年平均溫度14℃~20℃,年平均相對濕度75%~84%,年平均降雨量700毫米~2000毫米。在云南4個主要產茶區中,緯度最高、平均海拔最高、氣溫最低、日照最少、雨量最少。轄區保山市、昌寧、騰沖、龍陵、施甸等地,都有茶葉生產,除曬青茶外,昌寧縣亦生產滇紅。茶葉、甘蔗、煙、咖啡為保山地區骨干產業。
在目前云南普洱茶生產地區來說,保山所生產的曬青毛茶普遍不受重視。然據筆者了解,保山地區目前尚有不少栽培野生茶區并沒有完全開發,相對于西雙版納勐臘、景洪、勐海等地都已經被過度采摘的情況,此地區的茶質依然厚質飽滿,適度管理與正確制作,仍頗具開發價值。目前已有茶葉集團在保山投資設立大型茶廠,所收購的茶菁涵蓋保山、臨滄、思茅等絕大部分茶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