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禪一味”:日本茶道源于中國的禪宗
發布時間:2024-09-29 點擊:51
誕生于印度次大陸的佛教,于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在中國傳播的初始階段,佛教的社會影響力有限。這主要是因為其中所保留的大量的原始印度文化元素,使其無法為中國社會所接受。隨著富有中國特色的本土佛教禪宗的誕生,佛教在中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禪宗的影響力,并未局限于中國文化體系內,它還借助日本遣唐使回國之機,以及中國僧侶弘法傳道的方式,進入日本社會,最終造就了帶有日本文化特質的佛教信仰體系和日本茶道。日本茶道基本上歸屬禪宗茶道,源于中國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飲茶本身也很富于禪理精神和禪趣,它每個步驟的清靜精潔就好像清芬飄度、妙香流溢的佛事。以茶禪一味聞名的日本茶道,其創造和體現出的意境便是這種禪理與撣趣。茶道是日本人民創造的,但它的基本思想是來源于我國的禪宗。禪宗茶文化具有佛家苦,集、滅、道四諦法則的特點,講究以茶助禪,明心見性,以助頓悟;道家從茶中追尋一種空靈虛無、無為而無不為的意境;儒家則希望冀從茶中培養一點超脫的品質。但道家和儒家卻不及禪宗來得徹底,雖說三家都在茶中求一個靜字,求豁達與理智,但道人們卻過于疏散,而儒士們又大多紅塵難了,難以擺脫世俗炎涼與人間的煩惱,禪僧們在追求靜悟方面卻執著得多,完全能夠超脫現實生活的桎梏,在茶中追尋豁達、理智方面走得更遠,故茶道二字應是由禪僧首先提出來的。可以這樣說,禪宗是日本茶道的母體,是源。
觀日本茶道,可以發現其飲茶方式與我國唐宋時期佛教寺院中的茶宴、點茶、茶室有許多共同之處。這進一步說明日本茶道是源于禪宗的。在唐代,日本傳教高僧最澄于唐德宗二十八年(公元804年)來到浙江天臺國清寺學佛教,次年回國時帶回茶籽,同時也帶回了中國佛院的飲茶方法,這是中國茶文化通過佛教傳入日本的最早記載。公元806年,日本另一位高僧定海法師來我國學佛,歸國后大力推行中國式的制茶、飲茶方法,在朝廷內專門設立制茶所,掌管茶葉生產。日本人民有拿來主義之優點,又善于創新,在我國茶文化的熏陶下,對茶的飲用和制作方法加以提高,為后來日本風行的茶道奠定了基礎。南宋時,日本禪宗領袖榮西曾兩次來中國,到過浙江天臺、四明、天重等佛教圣地,對佛教尤其是禪宗造詣很深,被宋孝宗贈予千光法師稱號,榮西大力提倡飲茶養生之道,著有《吃茶養生記》一書,書中曰:飲茶消食,頻飲茶則氣力強。茶是養生之仙藥,迎年之妙術。他把中國佛院中的飲茶方法引進到日本,并制定了日本的飲茶儀式,形成了具有日本獨到風格的茶道。另一位日本高僧南浦紹明也曾于宋代到中國學佛,他就學于杭州凈慈寺,同時也學習了中國的茶禮,歸國時將中國的七部茶典一起帶回了日本,其中《茶道軌章》、《四諦義章》兩部為后人合并抄為《茶道經》,現代日本茶道所信奉的和、清、靜、寂即是來源于其中。(西部文靜《茶與禪》)。日本茶道正是這樣在中國禪宗的向外傳播和影響下得以形成,所以有茶禪一味的說法。
由此而言,禪宗不僅是日本茶道的精神之源,也是我們藉以理解日本茶道的必經之路。以禪宗對日本茶道的影響為研究對象,不僅為我們深入理解日本文化提供了新的窗口,也使我們能以更為客觀、冷靜、審慎的態度,認識中日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責編:李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