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禪緊茶的歷史由來
發布時間:2024-09-27 點擊:82
班禪緊茶不是沱茶,沱茶是‘碗臼型’,而班禪緊茶是‘心臟型’。心臟型緊茶源于唐代的團茶,緊茶銷往西藏有悠久的歷史,藏民向喇嘛敬獻哈達,可同時獻上四個心臟型緊茶,緊茶帶把,獻哈達時才可以一只手握兩個。
滇西北進藏區的路冬天被大雪封閉,進藏的緊茶只得繞道緬甸、印度,因而40年代還保持藏銷緊茶生產,藏商到云南收購緊茶,茶馬古道上的運輸成本大大高于茶價,下關離藏區較近,在地理位置上有優勢,所以緊茶的生產來源于下關。
1941年,蒙藏委員會派代表格桑澤仁同云南洽商,各出資15萬元成立康藏茶廠,周東白為首任廠長,生產專供西藏的‘寶焰牌’心臟型緊茶,解放后省公司指定下關茶廠為‘心臟型’緊茶惟一的生產廠家。
1951年12月‘中茶牌’商標在北京注冊,中茶公司通知全國國營茶廠使用統一商標,緊茶換商標,藏區卻不接受。1953年,省公司通知下關茶廠緊急調運54噸‘寶焰牌’緊茶到畹町,經緬甸、印度轉運西藏。
‘寶焰牌’商標保留下來了,商標由紅、黃、黑三色和三個部份組成,1.香爐采用寶鼎黑邊,黃色金黃色金鼎,2.爐內四個桃形圖像系元寶,象征貢茶,3.爐中火焰象征佛光,故為紅色,金鼎中元寶的熊熊烈火燃燒正旺,象征著佛光普照,吉祥如意。
1955年4月6日,經省公司批準后,原料配方不變,緊茶規格由心臟型改為磚型,壓制十噸到麗江等地區試銷,1959年國慶十周年獻禮活動中,引人注目的產品中多了方茶、小磚茶,1963年9月廠領導李時達帶著省公司批準試制的磚型緊茶,率領馮炎培、沙永康等人組成邊茶工作組到中甸、維西征求藏民意見,1967年總公司正式下文批準,將帶把心臟型緊茶改成長方型磚塊狀。
70年代初,藏區傳來飲用方型磚塊狀緊茶出現不適的消息,主要原因是當時普洱熟茶盛行和新茶園的茶葉已沒有以往傳統老茶樹普洱生茶的濃烈。
1986年10月2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視察下關茶廠時指出:仍有部份藏族人民喜歡原有帶把的心臟型緊茶,希望恢復和生產以資供應,為迎接班禪大師的到來,下關茶廠選用云南上等原料精心制作100斤生茶送班禪大師和同來的客人。
班禪額爾德尼是藏傳佛教中最高的活佛之一,這批生產的禮茶,后人亦稱之為‘班禪緊茶’,視察期間大師訂購了700件傳統原料配方制作的,寶焰牌,心臟型緊茶,由下關茶廠加工后運交青海省政協收,從此,下關茶廠恢復生產,寶焰牌,心臟型緊茶,在藏區的銷售是芝麻開花節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