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茶類的代表:鐵觀音
發布時間:2024-09-28 點擊:50
鐵觀音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烏龍茶類的代表,它介于綠茶和紅茶之間,屬于半發酵茶類,獨具“觀音韻“,素有“七泡余香溪月露 滿心喜樂嶺云濤 “的美稱。
自古高山出好茶。安溪地處福建東南沿海的戴云山東南坡,戴云山支脈從漳平市延伸境內,地表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多山,有千米以上高山2461座,以位于福田鄉與漳平交界的太華山為最高山峰,海撥1600米。安溪群山環抱,峰巒疊翠,甘泉潺流,河谷盆地串珠般分布在西溪、藍溪沿岸,草木繁茂,自古就有”龍鳳名區”的美譽。
據《安溪縣志》記載清雍正年間,名茶鐵觀音發源于古老茶鄉安溪的西坪堯陽。在安溪乃至福建省內廣泛流傳著兩個美麗而神奇的傳說,講述著鐵觀音的由來,一是“觀音托夢說“,二是“皇帝賜名說“。它既與觀音菩薩結下不解之緣,又與乾隆皇帝搭上關系,一經問世就以其獨特的“觀音韻“和“蘭花香“的優異品質一炮打響,為廣大茶人所喜愛,聞名遐邇,譽滿天下。
然而鐵觀音的出現并非偶然,它有幾百年茶史的豐厚積淀,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氣候土壤,而且有像魏蔭、王士讓等許多育種家反復篩選才培育出來的。這當中,茶人們不知走了多少彎路,吃了多少苦頭,流了多少汗水,才換來這“稀世之寶“。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前后,安溪茶農從茶樹枝條壓在土壤中能生根發芽得到啟發,創造出茶樹整株壓條繁殖法,從而使安溪成了中國茶樹無性繁殖的發源地。明末清初,安溪茶農又創制了烏龍茶。清雍正三年(1728年)前后,安溪茶農發現了名茶鐵觀音,至此,位列中國十大名茶的福建安溪鐵觀音正是成型。
清初,安溪茶業的迅速發展,以及黃旦、本山、佛手、毛蟹、梅占、大葉烏龍等一大批茶樹優良品種的相繼發現,把安溪茶業推向了鼎盛發展階段。在自身發展的同時,烏龍茶生產技術和安溪鐵觀音等優質名茶也不斷向海內外廣泛傳播,帶動了整個安溪經濟的騰飛。今日鐵觀音故里安溪,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到處呈現出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景象。 而今日的安溪鐵觀音則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引領著中國茶產業的再度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