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自己的“適口茶”
發布時間:2024-09-28 點擊:55
相傳,宋太宗趙光義得了江山之后,每天山珍海味,感覺什么都吃膩了,有一天,他在吃飯之前,跟大臣蘇易簡交談。宋太宗問:“普天之下,什么東西最好吃?”
蘇易簡回答道:“臣曾經聽過那么一句話——‘物無定味,適口者珍。’”
好茶者,所好不同,故喜好不同,因此有茶無定味,適口為珍之說。雖說如此,卻也避開好茶的幾要素。
潤:所有生長環境更自然,周期更長的食品,其區別都會體現在“潤”上,譬如同是清蒸的老鼠斑和草魚(皖魚),其滋味,氣味并不會有很大差別,但嚼起來卻是大不一樣,這樣的例子很多,譬如新白干和陳年酒,土雞和洋雞,農家菜和大棚菜。好茶有三潤:入口潤,含著潤,喝完潤。
深:深是一個茶湯內涵物質豐富的真正體現,滋味僅僅能夠刺激到味蕾,而喉嚨以下是沒有味蕾的,所以,只有內涵物質真正豐富的茶湯才能令喉嚨以下產生深切的觸覺感覺。如果在一杯白開水里放很多鹽,糖,醋,苦膽汁,這杯白開水就會非常的“味道豐富”,但喉嚨處卻不會有多少觸覺感,而一鍋精心熬制的高湯,若是不放調料,光喝幾乎沒什么味道,但喝起來喉部的觸覺感卻非常深切。喉嚨是老茶客的嘴巴,因此在喝茶時,一定要注意體驗喉嚨和喉嚨以下的感覺。
水生香:相對于觸覺和味覺來說,人的嗅覺更加靈敏,因此能夠體驗到更加豐富的香氣。所有的香氣都是多因結果,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工藝,也就是說,一切香氣,都跟工藝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更簡單點說,人類的制茶工藝就是圍繞著香氣來進行的。相較而言,普洱茶由內而外,由少積多的清香和陳香是最為真切和有利健康的。這類香氣和茶湯的融合度極好,聞茶湯幾乎沒什么香氣,喝起來也不太香,喝完后一段時間,會越來越香。所以謂之“水生香”。
要找到真正適合自己口味的茶品,可以通過多方面去感受。人的嗅覺靈敏過味覺,味覺靈敏過觸覺,所以人們對香氣的體會會強于對滋味的體會,對滋味的體會會強于對觸覺的體驗,但若仔細體驗,會發現,其實,香氣和滋味最初都是來自于觸覺。若體驗得再仔細一些,會發現,觸覺未現,茶氣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