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邑永泰福記一段傳奇
發布時間:2025-04-14 點擊:5
安邑永泰福是黃沙坪茶葉的一個歷史見證,也是該鎮52家茶號歷經板蕩后獨枝一脈傳到今天的茶號,其碩果僅存本身就是一個傳奇。
永泰福是由道光年間黃沙坪的一個南雜食品店三泰福分出來的茶號,創辦于道光9年,主營引茶(官茶)、千兩茶,同治年間,增加紅茶箱包經營。其間,兼營土紙、桐油等物產。永泰福茶號到第四代傳人李梅森手里發展到鼎盛時期,有自己專門的茶碼頭,專門的腳幫負責從山高路險的高家溪、馬家溪擔腳運輸毛茶與貨物的上船下河,民國初年,該號年收益達10萬銀洋。解放前夕,倉庫里剩放的千兩茶就有2000余支,土紙2000余擔,箱包花香蕎茶等更不勝其數,全部付予公私合營,1952年企業停產。
永泰福老板李梅森開明、洋派,茶號有母親王太夫人掌管,自己常常興起就隨貨船北上武漢聽梅蘭芳唱戲,當時大上海時髦的三槍牌自行車、無敵牌縫紉機,李梅森都購置了回來,解放初李家的閣樓上還可見到。楊開慧的兄長楊開智解放初在安化辦茶葉(任中國茶葉公司安化茶場第一任場長),到李家住過3年,和李梅森結下了不淺的交情。歷經一次次運動,李梅森并沒有吃多大苦頭,是因楊開智信至黃沙坪區公所,稱李為“茶界名人”、開明人士,對革命有貢獻。這封信是李梅森的“護身符”,也使得李家在文革中免遭抄家之禍。李梅森過世后,為后人留下了一只2米見方的楠木箱子,里面有一支百年千兩茶和永泰福當年所產各種茶葉樣品,為后人恢復生產留下了寶貴的資料。這其中,楊開智可謂功不可沒。但,這背后也有一段沉痛的故事:早年留學倭國九州大學的農學士彭先澤當時擔任安化最大的磚茶廠白沙溪茶廠廠長,和楊開智相交甚稔。彭先澤寫過《安化黑茶磚》、《西北萬里行》等名著,是現代中國茶葉史上為民族茶業振興做過重大貢獻的愛國之士,1951年被錯殺。當時楊開智已調到長沙省茶葉進出口公司任職,聞彭先澤被押,趕快寫信給安化縣要求放人,但信未至而彭已被槍斃。
1958年,白沙溪茶廠試制出花磚茶,采用機械壓制,得到銷區認可,千兩茶逐絕產。一直到近年,由于臺灣和海外市場的需求,千兩茶才重新恢復生產。李梅森的后人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恢復永泰福茶號,踩制千兩茶。目前“永泰福記”四個字在廣東市場很響,一些精選原料的優質產品銷往臺灣、韓國和倭國。此茶號現存一塊年久的木制招牌,楷書“永泰福”三字,為張岳珊題。此人系參加過辛亥革命的同盟會員,曾用全部家產支助發動武昌起義。清末著名書法家黃自元欣賞他的字跡,收他為代筆。永泰福大招牌為黃自元所題,已經遺失。目前李梅森的舊居旁仍有一條通往資江的石板路。到得河灘,有一塊大的石碑做洗衣板。石碑沾有青苔和泥沙,擦干凈看,有“安化縣前知事朱恩湛奉民政廳批準立案厘定黑茶章程十則”等字樣,落款是“民國八年已未歲七月初一九鄉公立”。
近年來,韓國釜山茶商崔洛亭、臺灣臺北茶商李志明等專程到茶沙坪尋找“永泰福”茶號,求購傳統千兩茶。今年9月,一臺灣客戶千里迢迢尋訪到黃沙坪永泰福茶號,激動地稱:“我又看到了正宗的本號千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