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風流的宋代茶宋代茶藝點茶法詳解
發布時間:2025-04-10 點擊:43
“茶興于唐,盛于宋”,由于“貢茶”(達官貴人向皇帝進貢的茶)的興起,宋代團茶餅的制作踏入了更精細的發展階段。宋代《北苑別錄》中記載,團茶必須經過七道工序:采、擇(揀芽)、蒸、榨、研、造(把茶膏壓制成形)和過黃(將成形的茶,經過數天的烈火烘焙,讓其干燥硬結,茶干才會細膩有光)才可制成。
宋代主要的煮茶方式為“點茶法”,和唐代不同的地方是不再將茶末放在鍋里一起煮,改為用開水沖調。宋代社會流行的“斗茶”,即是以點茶的方式進行,通常由二到五人一起,互相評審對方,看誰的點茶技藝高明,點出的茶色、香、味較佳。
點茶步驟:
1、碎茶
將團茶以絹紙包住,烘焙之后,再用“槌”擊碎,捶碎過的茶餅須立刻碾用,否則時間過久,會導致茶色昏暗。
2、碾茶
把捶碎的茶移置“茶碾”或“茶磨”中,研碾成細末。
3、羅茶
用“羅”篩濾細粉,淘汰粗的茶屑,使茶末更為細致。
4、撮末于盞
把茶末放于茶盞中里,點茶前需要先把茶盞加熱,否則茶不浮。
5、點茶
將茶瓶中煎好的沸水注入茶盞(即點茶)。宋代“斗茶”注水時講究水煮要用力,落水點要準,否則會破壞茶面的藝術效果。
6、攪拌茶末(擊拂)
以“茶筅”(為攪拌工具,大都為竹制)擊拂茶湯如濃香油,使茶末和水交融,并泛起湯花。
7、置茶托
喝茶前,置茶托,可避免端茶時燙到手。宋代普遍使用漆制茶托。
在點茶的實際操作過程中,注水和擊拂是同時進行的。所以,嚴格說來,要創造出點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調膏,二要有節奏地注水,三是茶筅擊拂得視情而有輕重緩急的運用。只有這樣,才能點出最佳效果的茶湯來。
而這種高明的點茶能手,被稱之為“三昧手” 。北宋蘇軾《送南屏謙師》詩曰:“道人曉出南屏山, 來試點茶三昧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