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飲普洱茶時口感與體感的區別
發布時間:2025-04-07 點擊:55
不同茶品因其原料、生態、制作、倉儲、沖泡等差異,必然有不同的茶湯析出物構成。茶湯在進入人體后,人體對不同的物質必然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在中醫理論中,任何食品入口,身體依據其寒熱屬性,都會有對應感受。石昆牧老師用“寒、涼、溫、熱、酸、麻、脹、痛”來概括茶湯進入人體后,身體各器官對應的感受:體感。
人體感知到的體感感受,既受茶品品質的影響,也因品飲者體質差異有所不同。本來人體感知是每個人先天本有的能力,但由于種種原因,往往只有部分人能夠明確感知,而且不同個體之間體感的敏銳度也會有一定差異。
比如茶品若有高溫烘干、提香等高溫制程,品飲時多會產生鎖喉、上頭的體感,但若品飲者長年飲用此類茶品,或平日嗜食辛辣煙酒,甚或生活作息嚴重異常,心性偏差等等,就可能不會產生明顯的體感,甚至可能完全感知不到。
任何茶品,只要沒有農殘化肥,都以其品質與價格有不同的適應人群,只要懂得適人適時適量。一旦產生“酸、麻、脹、痛”等體感,也不盡然必為茶品的問題,也有一定可能是品飲者自身的問題。對其的進一步解讀,需要對于中醫基礎理論有所了解,同時更要了解品飲者自身的身體特性。
之于茶品,石昆牧老師與經典普洱體系在制茶時對于原料生態與品質的嚴苛要求,以及茶品制程中低溫工藝的堅持,就是為了讓茶品給茶友帶來正向的口感、體感乃至氣感的感受。
之于品飲者,石昆牧老師一向倡導茶友建立正確健康的生活習慣,就是為了藉此改善品飲者的體質狀態,提高人體對于茶品感受的敏感度。
茶友經常會在品飲茶品時,將身體發熱、發汗、打嗝、手掌漲麻、通腸甚至茶味濃釅視作“茶氣足”,實際上均系誤解。身體的發熱、發汗等反應屬于體感范疇,至于茶味濃釅更不過是口感范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