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看看普洱茶是怎么發展起來的
發布時間:2025-04-05 點擊:61
普洱茶講究沖泡技巧和品飲藝術,其飲用方法豐富,既可清飲,也可混飲。普洱茶茶湯橙黃濃厚,香氣高銳持久,香型獨特,滋味濃醇,經久耐泡。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普洱茶是怎么發展起來的。
云南是茶葉的發源地,其茶葉種植歷史可以上溯到上古時期。由東晉常璩所著的地方志《華陽國志》可知,商周時期云南茶葉的種植傳播到巴蜀之地。到了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開發西南,使得云南的茶葉生產得到較大發展。云南當地至今仍有茶樹乃“武侯遺種”的傳說。
在當地的原始森林中也的確發現了多株i000多年歷史的老茶樹,甚至在云南思茅地區鎮沅千家寨還發現了一株有2700多年樹齡的老茶樹。這些都證明了云南茶葉種植的歷史十分悠久。
兩晉、南北朝、隋朝三個時期,茶葉貿易都是當時重要的稅收來源之一,各王朝對茶葉種植都十分重視。到了唐代,樊綽寫了一本<蠻書》,提到了云南產茶之事,這是普洱茶第一次見諸于歷史文獻中。不過當時不叫普洱茶,而叫“銀生茶”,因為當時的思茅屬,南詔國的銀生府管轄。
唐貞元十年(794),南詔國在古六大茶山所在地易武設置“利潤城”,普洱茶成為南謂重要的經濟產業。唐乾符六年(879),南詔國在現在的寧洱縣設置瞼治,取名“步日瞼”,管轄包括“利潤城”及古六大茶山在內的瀾滄江區域。同時,茶隨文成公主進藏,傳入藏區,為以后滇藏茶馬貿易的開展奠定了基礎。南宋人李石的《續博物志》中記載.“西番(西藏)之用普茶,已自唐時?!?br>五代十國時期,大理取代南詔開始統治云南。大理國將“步日瞼”改為“步日部”,先屬威楚府,后劃歸蒙合鎮管轄。由于兩宋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峙,時常征戰,對戰馬的需求日益擴大,促進了大理一吐蕃一宋三角貿易的發展,也使得茶葉的種植進一步擴大,據《瀾滄縣志》稱:“班崴大茶樹為北宋栽種?!?br>元代,蒙古統治者改“步日”為“普日”,所產茶被稱為“普茶”。由于蒙古族為游牧民族,并不缺少戰馬,因此茶馬貿易衰落,普茶的發展一直停滯不前。元代中期,普茶隨蒙古人西進,傳入俄羅斯。
明洪武十六年(1383),明太祖改“普日”為“普耳”,劃歸車里軍民宣慰使司管轄,后“普耳”改稱“普洱”。萬歷年間,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記載,此后普茶定名為“普洱茶”,一直沿用至今。
明人飲普洱茶蔚然成風,明代方志學家謝肇涮著《滇略》中記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庇捎诿鞔鷮嵭虚_放的對外政策,邊疆貿易異常繁榮,普洱茶發展迅速,思茅和普洱成為茶葉的加工和集散中心,并以此為中心向外輻射形成了六條茶馬古道,將普洱茶行銷至中原地區、西藏地區及越南、緬甸、泰國等地,并轉運到港澳地區、東南亞,甚至歐洲。
清代是普洱茶發展的一個高峰。雍正七年(1729),普洱府正式設立,管轄包括現今普洱市及西雙版納州在內的大片地區,并將普洱茶納為貢茶,由此開始了普洱茶的大發展時期。乾隆時期,普洱茶行銷天下,名動海內,成為官府的重要稅收來源。
據《普洱府志·食貨》記載,“洱茶名重天下,每年納茶六七千馱(每馱60公斤計,合36萬-42萬公斤),如山作茶者(指茶商及工匠)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于各處。”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以后,法國、英國先后在普洱設立海關,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遠銷,普洱茶馬古道再次興旺起來。
20世紀前半期,普洱茶因國內戰亂連連,幾度興衰,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再次步入發展正軌。新中國成立后的很長一段時期,普洱茶都是作為出口創匯商品銷往東南亞以及港澳臺地區,內銷很少。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內普洱茶熱漸漸興起,品飲普洱茶成為時尚、養生之選,普洱茶的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帶動了整個普洱茶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