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紅茶有多少種類
發布時間:2025-03-28 點擊:19
工夫紅茶也稱工夫茶、紅茶,以紅條茶為原料精制加工而成,是我國特有的紅茶品種,也是我國傳統出口商品。另外,工夫紅茶的種類也比較多,產地廣泛,我國多個省份都有產工夫紅茶。那么,工夫紅茶有多少種類?下面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下工夫紅茶的種類。工夫紅茶按地區命名的有滇紅工夫、祁門工夫、浮梁工夫、寧紅工夫、宜紅工夫、湘江工夫、閩紅工夫(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政和工夫)、越紅工夫、臺灣工夫、江蘇工夫及粵紅工夫等。
1、滇紅工夫
滇紅工夫茶,屬大葉種類型的工夫茶,是中國工夫紅茶的新葩,以外形肥碩緊實,金毫顯露骨和香高味濃的品質獨樹一幟,而稱著于世。滇紅工夫茶,主產云南的臨滄、保山等地,是中國工夫紅茶的后起之秀,以外形肥碩緊實,金毫顯露和香高味濃的品質獨樹一幟,而稱著于世。滇紅工夫外形條索緊結,肥碩雄壯,干茶色澤烏潤,金毫特顯,內質湯色艷亮,香氣鮮郁高長,滋味濃厚鮮爽,富有刺激性。葉底紅勻嫩亮,國內獨具一格,系舉世歡迎的工夫紅茶。
云南是世界茶葉的原產地,是茶葉之路的起始點。然而,滇紅功夫生產有70年的歷史。1938年底,云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公司成立,派人分別在順寧(今鳳慶)和佛海(今勐海)兩地試制紅茶,首批約500擔,通過香港富華公司轉銷倫敦,深受客戶歡迎,以每磅800便士的最高價格售出而一舉成名。據說,英國女王將其置于玻璃器皿之中,作為觀賞之物。后因戰事連綿,滇紅工夫被窒息于1之中。直至50年代后才開始發展。1987年底,全省茶園面積已達200萬畝,茶葉產量達78萬擔,其中滇紅工夫茶約占20%。
2、祁門工夫
祁門工夫紅茶,是我國傳統工夫茶的珍品,有百余年的生產歷史,主產安徽省祁門縣,常年產量5萬擔左右,祁門工夫以外形苗秀,色有寶光和青氣濃郁而著稱,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祁門工夫茶條索緊秀,鋒苗好,色澤烏黑泛灰光,俗稱寶光;內質香氣濃郁高長,似蜜糖香,又蘊藏有蘭花香,湯色紅艷,滋味醇厚,葉底嫩軟紅亮。
祁門紅茶采摘標準較為嚴格,高檔茶以一芽一二葉為主,一般均系一芽三葉及相應嫩度地對夾葉,春茶采摘6-7批,夏茶采6批,少采或不采秋茶。在制菜方法上,實行機械制茶,著重抓外形緊結苗秀和內質香味,保持并發揚祁門香的特點,使祁紅工夫品質經久不衰,盛譽常在。與綠茶的制作方法最明顯的區別就是:祁門紅茶在進行炒,揉之后要用太陽或者火進行加溫發酵,使其內部結構發生改變,外表也呈現紅色,因此稱為紅茶。
3、浮梁工夫
浮梁工夫紅茶,簡稱浮紅。因其產地景德鎮古稱浮梁,故此得名。采制工藝與浮紅特色:優質工夫紅茶,一般于谷雨前三、四天采摘一芽二、三葉。葉質柔嫩,色黃綠,茶芽挺顯。成品分為精制工夫茶、碎茶、片茶、末茶等花色。正品工夫茶外形條索緊細,顯毫有鋒苗,色澤烏潤;香氣鮮甜如蜜糖,蘋果滋味鮮醇,湯色紅艷明亮。該茶具有止渴、消食、除痰、提神、利尿、明目、益思、除煩、去膩之功效。
4、寧紅工夫
寧紅工夫,簡稱寧紅,是我國最早的工夫紅茶之一,主產江西修水縣。修水縣作為寧紅茶出口生產基地,經中外專家鑒定,品質已達到國際高級茶標準。多次獲省級和國家獎勵。寧紅以其特有的風格而稱譽于世,特級寧紅成品茶,緊細多毫,鋒苗顯露,略顯紅筋,烏黑油潤。鮮嫩濃郁,鮮醇甜和,湯色紅艷,葉底紅嫩多芽。
5、宜紅工夫
宜紅工夫紅茶產于湖北宜昌、恩施等地,是我國傳統功走紅茶。宜紅茶問世于十九世紀清道光年間,據史料記載,1876年宜昌被列為對外通商口岸,宜紅茶出口量達7500噸,主要銷往英國、俄羅斯及西歐等國家和地區。宜紅茶是傳統的條形茶,由于選料講究,做工精細被稱之為“宜紅工夫茶”。宜紅工夫茶條索緊細有金毫,色澤烏黑油潤,沖泡后甜香高長持久,滋味醇厚鮮爽,湯色紅艷明亮。宜紅同祁紅、滇紅一起被列入我國傳統外銷三大工夫紅茶。
6、閩紅工夫
閩紅工夫產于山嶺重疊、丘陵起伏、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的福建省政和縣、福鼎縣和福安縣。福建紅茶,簡稱閩紅工夫茶,閩紅工夫茶是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的統稱。“閩紅”,福建紅茶是也,在名茶倍出的八閩大地,同樣有著尊貴身份的它,因為種種歷史原因,無奈沉寂多時,市場認知度不能與鐵觀音、武夷巖茶同日可語。不過,隨著人們對紅茶文化的關注,福建紅茶再次煥發出青春,并通過異域后輩們的虔誠學習,重新展示給世人。
福建是紅茶的祖籍地,省會福州更是昔日紅茶走向世界的窗口。早在十七世紀,武夷正山小種就漂洋過海,遠銷英倫,因其風味別致,香美可口,備受英國貴族乃至皇室的喜愛。直至今日,紅茶仍然是海外首選的茶飲料,全世界茶葉市場百分之八十的份額為紅茶。閩紅工夫茶系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的統稱,均系福建特產。三種工夫茶產地不同、品種不同、品質風格不同,但各自擁有自己的消費愛好者,盛興百年而不衰。
7、越紅工夫
越紅工夫茶系浙江省出產的工夫紅茶,產于紹興,諸暨嵊縣等縣。越紅工夫以條索緊結挺直,得實勻齊,鋒、苗、顯,凈度高的優美外形稱著。越紅工夫茶索緊細挺直,色澤烏潤,外形優美,內質香味純正,湯色紅亮較淺,葉底稍暗。越紅毫色銀白或灰白。
8、臺灣工夫
臺灣紅茶在日據時代,曾經以“日東紅茶”享譽國際;臺灣光復后,日月潭紅茶和鶴岡紅茶成為臺灣紅茶的馳名品牌。目前,臺灣所栽種適制紅茶的樹種有阿薩姆種、大葉種、臺茶1號、臺茶7號、臺茶8號、臺茶18號、臺茶21號及野生山茶樹等。
9、江蘇工夫
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江蘇紅茶的生產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即蘇紅條茶、江蘇紅碎茶和蘇紅名茶。20世紀60年代前,蘇紅的鮮葉原料均采自宜興小葉群體種,后來引種安徽櫧葉種,同屬小葉種茶樹;20世紀80年代引進栽植的福鼎大毫、福鼎大白茶系中葉種,為后來創制蘇紅名茶提供原料。
蘇紅條茶:20世紀50年代,國家鼓勵生產紅茶,江蘇被列為“新開辟的紅茶區”,產品要求為條形的紅毛茶,統一定名為蘇紅毛茶,這也是“蘇紅”名稱的由來。1962年起,蘇紅毛茶年產量超過300噸。從1968年開始,為滿足省內常州、蘇州、丹陽、宜興等市場需求,開始蘇紅毛茶的精制加工,生產條狀形的蘇紅工夫茶,又稱蘇紅條茶。蘇紅工夫茶生產、收購、調撥按省統一標準樣價進行。蘇紅工夫條茶從1970年代開始,產量穩步增長,1991年產量超過1000噸,1993年達1250噸,1997年為1400噸,占全省茶葉總產量的12.8%,但從那時起,年產量急劇下降,最小時年產量不足百噸。
蘇紅碎茶:1960年代初,國家鼓勵茶場試產紅碎茶。1962年,江蘇省芙蓉茶場率先試驗,1963年被外貿部、農業部、農機部確定為全國紅碎茶6個生產試點之一,當年試產20多噸,產品直接交上海茶葉進出口公司。從1964年到1991年,紅碎茶一直是江蘇的主要茶類,紅碎茶年產量一直占總產的40%以上,1986年更達到創紀錄的3936噸。至1997年,江蘇省已經完全停產紅碎茶。
蘇紅名茶:1996年宜興縣嶺下茶場為挖掘福鼎大毫茶園的經濟潛力,充分利用大毫茶鮮葉茶多酚含量高達25.7%,酚氨比值高達7.34,比較適制紅茶。選用大毫茶樹的單芽、一芽一葉初展鮮葉,研制蘇紅名茶竹海金茗。竹海金茗創制成功后,引導各地茶場競相制作各種蘇紅名茶。竹海金茗的品質風格為條索細緊、色澤烏潤、金毫披露、湯色橙紅明亮、香氣濃郁持久、滋味甘醇濃厚、葉底嫩勻黃亮,頗具特色。
工夫紅茶主要種類大概就是以上幾種,除了按照地域命名的外,工夫紅茶還按品種又分為大葉工夫和小葉工夫。大葉工夫茶是以喬木或半喬木茶樹鮮葉制成;小葉工夫茶是以灌木型小葉種茶樹鮮葉為原料制成的工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