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世界茶葉原產地古法手作,只為一壺糯香好茶
發布時間:2025-03-20 點擊:24
賀開古茶山日出
作為世界茶葉最重要的原產地,云南是茶葉最為古老的故鄉。盡管在漫長的時光中,關于云南茶葉最初的記載,已經散失殆盡,但深藏在云南群山中數千年的古茶樹群落,仍然在訴說著遠古時代云南高原的那一片繁茂與蔥蘢。
千年古茶樹
古茶樹群落
在云南這個美麗的地方,崇山峻嶺中至今還為我們保存著茶葉原初生長彌足珍貴的物證:西雙版納勐海縣巴達大黑山原始森林中的1700多年的野生“世界茶樹王”,勐海南糯山上栽培型800多年的古茶樹,鎮沅縣千家寨野生型2700多年古茶樹、瀾滄縣邦崴村過渡型千年古茶樹以及景邁栽培型千年萬畝古茶林,都是茶樹原產地的活化石。
勐海南糯山
想到西雙版納,便想起爺爺說過的古茶樹傳說。南糯山腳下有個小村子,有一戶人家父子兩人相依為命,那一年,村里流行起一種怪病,父親也不幸染病,兒子想盡辦法為父親尋醫問藥,可父親臥榻數月不見絲毫起色,于是,兒子在自家院中長跪祈愿:祈求蒼天垂憐,賜良方救命。
古茶樹茶葉
古茶樹茶花
第一天,天昏地暗,風摧雨急;第二天,烈日當空、熾熱無比。眾人見了,無不唏噓,都勸他放棄,然而,一心想救父親的兒子依舊堅定的跪著,就在第三天清晨,有一只山雀突然飛落在兒子的肩膀上,口中銜著一枝長有細長葉片的植物,兒子靈光一現,將這枝條放入藥罐里,煮水喂父親服下,沒想到父親的病竟奇跡般的好了起來。父親病好后,兒子祈求山雀帶他去尋找那神奇的植物,用來救助更多的人。漸漸的,村民們都常飲此茶葉,正是流傳到今天的古法手作普洱茶。
祭祀古茶樹的村民
賀開古茶山茶樹群落
古茶樹林晨霧
古茶山上放養的家禽
古茶山上的采茶姑娘
正在炒茶的茶人
西雙版納云霧繚繞的大山上,古茶樹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因為這些現代藥品會減少茶葉的產量,茶樹林里放養牛羊雞,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而采茶僅在春季進行,是最飽含天地精華的時節。
森林里生長的糯米香葉
糯米香葉
糯米香普洱茶并非是加入了主食"糯米"而來,"糯米香"是生長在西雙版納熱帶雨林蔽光的陰濕環境中的一種天然植物——糯米香葉,含有珍貴的天然芬芳物質和豐富的營養成分,其香味類似新鮮的糯米散發的清香。
技術人員進行工作中
龍園茶業首創糯香熏制工藝用于普洱茶,改變之前糯香味普洱茶直接摻雜糯香葉在茶里的不衛生的狀況,不僅口感更清爽,舌底滋味更顯潔凈。
傳承上千年勐海當地制茶工藝,結合現代發酵工藝,歷經十余年沉淀與探索,終于成就了普洱茶界劃時代的熟普臻品——茶化石,蘊含獨特天然糯香淡雅悠然,是大自然的恩賜。
普洱茶料發酵堆
工作人員正在發酵普洱茶
茶料要經過長達66天的發酵過程發酵,再經過精細切割工藝切割,最后反復篩選后,挑選出符合質量標準的茶品,精制而成,制成的成品外形酷似歷經千年風霜雨雪的小石頭,故名“茶化石”。這種普洱茶具有降脂減肥、健脾養胃、降三高、預防冠心病、動脈硬化、抑菌消炎、養顏、美容等功效。很適合中老年人群,特別是體虛、胃寒人群。
糯香茶化石成品
據龍園茶業資深技術人員統計,一般渥一堆熟茶10噸,能稱之為“茶化石”的部分,僅有100至200千克。這種“茶化石”,口感醇厚、滑潤,滋味綿軟持久,且耐沖泡,是普洱茶飲家的上選。故普洱茶江湖傳言:“未曾品過‘茶化石’,怎敢輕言懂普洱?”
茶化石成品
如何將糯香茶化石泡出更好滋味?
龍園君認為沖泡乃平衡之道,對于茶化石而言,采用七步沖泡法,更能成就其獨特滋味。
第一步:取茶。茶化石是小茶疙瘩,體積小,近乎顆粒,所以不用任何撬茶工具,用茶匙取適量的茶放入蓋碗中即可。
第二步:稱茶。6-8克干茶量,足以3-4人品飲,同時又能泡出茶的甜醇鮮爽的滋味來。如果你拿不準克數,可以用電子稱,便于控制好量,一是對茶的恭敬,二是泡茶技藝更精進。在標準的前提下,經過多次反復沖泡,泡茶的經驗會有很大的改進,以后取茶時,手到擒來,準確無比。
第三步:溫杯潔具。有三個目的:一是潔具;二是提溫;三是熱茶湯入冷杯盞,避免因溫差影響口感。
第四步:投茶。稍小的先投,稍大的后放,大的在上面,容易與沸水接觸,醒茶較快,湯色較好。
第五步:浸潤泡。用沸水(至少是95度以上)洗茶,這里要強調的是,老茶頭的洗茶與其它有所不同。像生茶洗茶,注重一個"快"字,洗茶不快或出湯不快,則會影響茶葉的滋味和湯色。茶化石則是注重"慢中有快"。所謂"慢"是指在洗茶時,茶湯要在蓋碗中停留3秒左右,再把它倒出。"快"是指在洗完茶時,到了品飲的茶湯,此時,出湯就應該稍快,不然在蓋碗中呆久了,影響口感。
第六步:沖泡。水溫高,注水平緩,出湯快,是泡好茶化石的關鍵!從浸潤泡開始,注水要輕柔,可以定點注水,還可以圍繞蓋碗旋一圈注水,水流要平穩,不要使茶葉猛烈翻騰,投茶時的“茶山”才不會被破壞。
第七步:請君品飲。茶化石湯色晶瑩透亮,如紅寶石,陳香醇厚,糯感強,能夠泡20泡以上,茶湯入口糯韻十足、醇厚飽滿、甜潤柔滑,流淌著特有韻味,如古琴余音,似雨后林溪,隨即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