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山茶制作技藝”授牌儀式暨茗山生態茶東海會所開張大吉
發布時間:2025-03-18 點擊:23
3月11日,惠風和暢,春暖花開,“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清源山茶制作技藝”授牌儀式暨“東海會所”開張典禮在美麗的東海之濱隆重舉行,福建省僑聯主席王亞君、泉州市人大副主任洪澤生、原泉州市委副書記吳漢民、原省文化廳副廳長莊晏成,以及泉州市部分市級及豐澤區各部門領導,等領導嘉賓出席了本次典禮。泉州市人大副主任洪澤生先生為公司董事長、“生態茶之父”、非物質文化遺產“清源山茶制作技藝”傳承人陳董頒發了獎牌。福建省僑聯主席王亞君女士、泉州市人大副主任洪澤生先生、原泉州市委副書記吳漢民先生、豐澤區區長許文貴先生以及公司董事長陳文山先生一起為茗山生態茶東海會所揭牌。
茗山茶業在茶業界優先提出“原生態·更健康”的經營理念,多年來,立足生態茶園建設,從生產源頭上把好茶葉質量關,系一家集種植、加工、銷售、茶文化休閑服務為一體的中小型茶企業。早在2001年,茗山茶業就在安溪主產區祥華鄉建設自己的生態鐵觀音生產加工基地,十多年來,茗山生態鐵觀音質量穩定、衛生達標、價格合理,深受顧客好評。我們把在合格的生態環境中培育出來的茶稱為“茗山生態茶”。如今茗山茶已被評為安溪鐵觀音十佳品牌,福建省品牌產品。
清源山種茶已有千年歷史,早在宋元時期清源山茶就與德化瓷一起遠銷海外,故海上絲綢之路也稱“茶瓷之路”。北宋史學家蔡襄是繼陸羽之后又一位古代茶圣,其兩度出任泉州知州,對清源山茶的種植與加工頗具貢獻,因此,清光緒年間,進士黃摶扶(末代狀元黃宗漢之子)在創建清源種茶公司時,就把蔡襄時期傳承下來的清源茶稱為“古宋樹”,并以此為名制作有檔次茶參加菲律賓嘉年華會獲得“金獎”。從此,清源茶名揚海外,七十年代末,清源茶的發展達到頂峰,年產200擔,曾獲得晉江地區(也就是現在泉州市)“水仙茶”優先名,清源茶的種植、加工技藝經歷代人的傳承與努力,使清源山茶品質不斷提升,老一輩的泉州人,特別是東南亞一帶老華僑對清源山茶更是鐘愛有加。
由于市場經濟的原因,清源茶停產近20年,年輕一輩的泉州人幾乎不知道清源山曾有產茶,為了恢復清源茶的種植與生產,省、市、區各級領導十分重視與支持。2005年福建省茗山茶業開發有限公司承包清源農場第五管區風吹嶺茶場,創建清源茗山茶村,復耕宋樹古茶園,恢復清源茶,如今清源茶已不負眾望,重新問市。為適應市場需求,幾年來我們在其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進行創立,現已生產出“清源鐵觀音”、“清源茶餅”、“清源蜜茶”等清源山茶系列產品。去年,我們借鑒武夷山桐木關利用拋荒老茶樹嫩芽生產金駿眉較好紅茶的經驗,復耕清源山原拋荒古茶園,并采其嫩芽,融入紅茶的制作工藝,研發出“清源紅”獲得成功,高標準評茶師李宗垣評價說:“清源紅既有紅茶的甘甜,又有觀音的香韻,品質特佳。”投放市場后,深受好評。泉州市老領導吳漢民書記品嘗后即興作對“曾經品過金駿眉,而今更愛清源紅”。
2011年12月,“清源山茶制作技藝”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是豐澤區,乃至全市人民的一件大喜事,這是我們的先輩賜予我們少見的文化遺產,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保護它、繼承它,并讓它發揚光大,代代相傳。
在授牌儀式上,陳董說到:“清源山茶是我們豐澤區優先茶,保護與傳承清源山茶制作技藝是我們這一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但單靠我們一家企業的力量還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大家齊心合力,共同保護文化遺產,弘揚閩南文化,為此,我們特在東海大街開設“茗山生態茶會所”,目的在于方便大家認識、了解清源山茶、喜歡清源山茶、熱愛清源山茶、宣傳清源山茶。東海出龍蝦,茗山有好茶,希望大家有空常來茗山會所做客。茗山就是你們家,宣傳推廣清源山茶靠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