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方“茶船古道”循跡海上絲綢之路重獲新生
發布時間:2025-03-19 點擊:15
新華社南寧11月28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張周來 何偉)原產于中國南方西江流域深山中的獨特黑茶,早在100多年前就沿著通江達海的“茶船古道”遠送南洋。由這茶香牽引,中國華南地區與東南亞國家之間寫下了一段堪比“茶馬古道”的傳奇。
作為廣西梧州一帶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名茶,六堡茶的產制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這種極具特色的黑茶,其色澤棕紅、性味溫雅,在常溫下自然發酵,愈陳愈香愈顯珍貴。
六堡茶香飄天下
多年來,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華人多年收藏的六堡茶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經查閱歷史文獻和詩詞典故,人們發現大約從清朝起,一條起于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附近,沿六堡河,經東安江,走賀江,入西江,直通南洋的“茶船古道”就已十分繁忙。
每年的產茶季,六堡鎮所產的茶葉從當地碼頭裝上一種被稱之為“尖頭船”的運輸船,沿六堡河而下匯集,然后換裝大木船,經過今天廣東封開進入浩浩西江,一路運至廣州,然后抵達香港、澳門,更遠則輸送至東南亞諸國。
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院長馬士成研究認為,當年大量華南地區華工進入南洋各地,來自故土、具有消暑化濕、養胃功能且可以長期存放的六堡茶,成了華工們的日常必備,之后逐漸引領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區的飲茶風尚。
“通過‘茶船古道’,六堡茶逐漸走出深山,越洋過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廣西茶葉學會理事長麥楚均說。從清末到日軍侵占東南亞之前,“茶船古道”的茶葉運輸極為繁忙,六堡茶成為出口量極大的僑銷茶。據1940年《廣西年鑒》記載,到1935年廣西出口六堡茶類茶葉已經達到1100噸以上。
隨著水運地位急劇下降,“茶船古道”漸趨沉寂。本世紀初黑茶在海內外熱銷,六堡茶這棵千年之樹才重開新花。如今,承載縷縷茶香的“茶船古道”正從湮沒的歷史中復活。
聞名遐邇的六堡茶原產地——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遠離城區和工業區,那里山區海拔近1000米,四季滿目蒼翠、空氣清新,漫山遍野的茶園形成蔚為壯觀的“世外茶園”。
六堡茶韻
六堡鎮2.6萬人口,幾乎家家戶戶種茶。現在這里的茶農、合作社和茶葉公司一方面正在擴大有機茶園面積,同時也努力保留原汁原味的制茶工藝。
深山茶園緊跟著產業發展潮流,當地已有部分茶園生產的茶葉通過美國和歐盟有機認證。人們借助手機可以追溯查詢到茶葉的最初產地。六堡茶國家標準即將于2017年開始實施。
六堡茶產業持續發展
梧州市統計顯示,六堡茶產量已從2007年的4600噸增加到2015年的11200噸。在六堡鎮碼頭邊,過往茶船已成歷史。如今,產自梧州的六堡茶通過新的運輸通道運抵馬來西亞等地。在吉隆坡一些知名茶行,六堡茶被擺在店面最顯眼的地方。
“我們重點優先發展六堡茶產業,同時圍繞‘茶船古道’大做文化旅游文章。”蒼梧縣縣長謝善高說。目前六堡茶傳統制作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梧州則提出百億元產值的產業發展目標。
在不少南洋茶商眼里,六堡茶是“海上絲綢之路”上一種“活的茶”。帶著來自故土的特有韻味、借“一帶一路”東風,繼續漂洋過海抵達東南亞,曾經承載輝煌的“茶船古道”已進入嶄新發展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