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興盛的原因
發布時間:2025-03-03 點擊:26
一直思考日本茶道為什么能成為這樣的形態,一方面具有深刻的禪宗思想性,另外又有規范甚至苛刻的行茶儀軌,充滿儀式感和莊嚴感。茶和禪宗從中國傳入日本,經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和千利休等人繼往開來,尤其是千利休集眾家之大成,終成“日本茶道”,日本尊稱千利休為“日本茶圣”。400年來,千利休子孫繼承發揚,形成里千家、表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等,其他流派數不勝數,盡管如此,均尊崇千利休,茶室設計規格,茶具的樣式和行茶嚴格按照“和、靜、清、寂”的茶道思想,幾乎全部來自千利休。
讀了《菊與刀》等研究日本社會學著作,似乎日本人的基因里有對經典的、權威的絕對服從,對于那種神一樣的存在永遠敬畏,只有學習不敢有超越之心。另外,日本禪宗具有典型的北宗禪的特點,研習佛法,刻苦修煉自身以達彼岸,而茶和禪的結合,正是禪修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也就形成了日本茶道嚴苛的規范。
反觀中國的茶,與宗教的關系密切,如茶的利用和道教有千絲萬縷的關系,茶的傳播和佛教也淵源頗深,但都沒有形成類似日本茶道嚴格的規范,并且這些都沒有形成社會的主流。而對茶思想、傳播、推廣的文人士大夫是主流人群,盡管有非常多經典的闡發,如盧仝的“七碗茶歌”、蘇東坡的“葉嘉傳”等等,但文人生性自由,風雅多情,不太可能建立這樣看似呆板的、束縛性十足的類似日本茶道的規范,這些闡發只是吉光片羽,也沒有一個集大成的人物出現,系統綜合儒釋道與茶的精神內涵,形成嚴格的規范。
也難怪天津中華文化學院陳云君先生論斷,中國“茶文化”以其外延性,博大卻難精深;日本“茶道”以其內證性,精深卻難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