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玉露茶葉產地追溯
發布時間:2025-02-22 點擊:17
追溯起恩施和臺灣兩地因茶葉產生緣分的“茶緣”史,我們發現,在明萬歷年間,恩施就有相關的茶農進入到臺灣開墾,當時他們選擇了山水地貌都與恩施極為相似的地方進行茶葉種植,清朝嘉慶年間,大量的恩施人涌入臺灣,同時也將茶苗帶了過去,咸豐帝在位期間,當時一個叫做林鳳池的恩施人將綠茶帶去臺灣凍頂山,凍頂綠茶大抵就是這樣來的。
在恩施玉露茶葉的制作上,恩施西坪人王義程在臺灣對從家鄉傳過去的綠茶制作技術進一步改進,創制出臺灣包種茶,并在臺北縣茶區大力倡導和傳授技術。清光緒年間,恩施福美村張爾妙、張爾乾兄弟將家鄉的恩施玉露茶苗引入臺灣,在木柵區樟湖山種植成功,從此,木柵恩施玉露聲名遠揚,逐步發展成為臺灣恩施玉露的主要產區。
??改革開放之后,不少臺灣投資者跨越海峽,進入福州、漳州和泉州恩施等地從事各種各樣的農業項目投資,茶業就是其中的重點領域之一。享有盛名的李瑞河,1993年回祖籍地湖北經營恩施玉露茶葉,迄今已在全國發展連鎖店500余家,打造出全球最大的恩施玉露茶葉連鎖集團———天福集團。
??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不少臺商在恩施從事茶業工作,生產包揉機及臺式綠茶。據介紹,恩施的臺資恩施玉露茶葉加工企業主要分布在大坪、蘆田、長坑、祥華、龍涓、感德等主要種植恩施玉露茶葉的鄉鎮,主要以租賃原有的茶場和山地開發等方式自主經營,通過引進臺灣軟枝綠、臺灣翠玉、金萱等十多個優良恩施玉露茶葉品種以及技術對老茶園進行改造,引進臺式包揉機、除濕機、烘干機等1000多套臺灣先進的制茶機械設備進行產品加工。在生產管理方面,臺商采用無公害、綠色、有機生產技術,使用生物農藥和肥料,建設恩施玉露茶葉生產基地近萬畝。
??合作力量的介入,讓恩施玉露在制作技藝上更上一層樓。相形于祖國大陸的綠茶,臺灣綠茶的采摘要求更“嫩”,“做青”較青,采取輕度發酵,且包揉的次數較多,制出的恩施玉露茶葉更緊,細小的茶梗都包揉進去,精致率較高,其茶湯、茶香接近綠茶。由于綠茶在中國有著廣泛的消費基礎,因此經過改良之后的“臺式綠茶”很快被消費者認可,特別是年輕一代的茶客。
??湖北恩施本土的茶商們很快看到這一龐大的市場,在綠茶傳統工藝基礎上,吸收借鑒了臺茶部分制作工藝,使得如今恩施“清香型”恩施玉露綠茶熱銷大江南北。
??臺灣茶商為恩施縣帶去了不少利于發展的東西,例如資金、設備和技術,還有新觀念和管理模式,這些無疑于對恩施的茶產業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臺資入注恩施以后,當地的茶農在觀念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的他們不單單要種好茶,還根據市場的需求生產出了對口的其他衍生產品,這讓當地的茶葉生產模式更加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