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各地茶文化之祁門的采茶戲
發布時間:2025-02-11 點擊:35
祁門是我國著名的茶鄉,祁門紅茶簡稱祁紅,是中國歷史名茶,在紅茶中屬于精品。祁門紅茶發展歷史悠久,其茶文化的發展至清朝光緒年間。在祁門,有一個關于當地茶文化的戲劇,這就是“祁門采茶戲。”那么,“祁門采茶戲”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祁門采茶戲
“祁門采茶戲”是世界名茶“祁紅”故鄉安徽省祁門縣的一種與茶共生、為茶而演的茶鄉地方戲曲,是我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主要特點是:茶人編,茶人演;演茶人,演茶事;茶山唱,茶鄉演;方音重,茶味濃。
祁門縣地處安徽、江西交界之處,產茶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有祁門人業茶的記載。但祁門采茶戲的誕生,卻要遲至清代末期“祁紅”創制成功之后。由于當時地處窮鄉僻壤的祁門人煙稀少,加之祁紅制作工序繁雜、作業量大,急需大量采茶、制茶人手。因此,近鄰的江西浮梁和安徽安慶等地的農人,便紛紛北上南下來到祁門,女采男制,進鄉順俗,安居樂業,共興茶事。“江西采茶戲”和“安慶黃梅戲”這兩種劇種的因子,便也隨之傳進祁門,并與祁門的鄉音古戲(如,目蓮戲、儺舞儺戲等)兼收并蓄、相互嫁接成一種完全嶄新的地方戲曲,祁門采茶戲于是應運而生。
祁門采茶戲的曲調十分豐富,有西皮、二凡、高二凡吹腔、反二凡、撥子、秦腔、嗩吶皮、文詞、南詞、北詞和花調等數十種。起初,祁門采茶戲以清唱的來形式表演,無論是茶山還是鄉場乃至于古祠堂、古戲臺,什么地方都可隨時開唱。真正以戲曲表演的形式登上舞臺表演,則是***初年的事兒。當時祁門采茶戲已經相當紅火,史籍中有“連演七天七夜”的演出紀錄。據當地茶文化資料稱,解放前夕 “在祁門上演的采茶戲傳統劇目就有大戲12本,小戲46本”。最具代表性的祁門采茶戲劇目有《采茶》、《海老三種茶》、《祁門紅茶》、《天下的紅茶數祁門》、《茶場就是我的家》等,特別是其中有六幕的祁門采茶戲《天下的紅茶數祁門》尤其值得一提,由于這部初創于1937年的采茶戲的原始腳本的編劇者,正是由***北京政府農商部于1915年在祁門縣創辦的“祁門茶葉改良場”的場長、著名茶葉專家胡浩川先生。這部以六幕采茶戲為載體,具體演繹祁門名茶從鮮葉采摘到初制再到精制的完整過程的祁門采茶戲,在慶祝祁門解放的歡慶晚會上公演后,反響相當強烈。而另一部劇名叫《海老三種茶》的祁門采茶戲,則以其全部采用祁門方言演唱、道白的特色而載進祁門采茶戲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