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茶葉,不賣“靈魂”
發布時間:2025-01-31 點擊:30
我們為什么要賣茶?
怎么了,這還是問題嗎?為什么要賣茶,誰不知道答案?不就是為了賺錢嗎?
再想想,有沒有別的原因了?
賣茶有助于弘揚茶文化,賣茶有助于發展經濟!
再想想,有沒有別的原因了?
賣茶能增加茶農收入、提高茶農生活水平!
再想想,有沒有別的原因了?
怎么回事?還有別的原因嗎?真啰嗦!這個問題值得在這里探討嗎?
如果不接二連三地發生茶葉質量問題,如果沒有接二連三的茶葉農殘超標新聞,我與大家一樣,都認為沒必要來探討這個“簡單而又幼稚的問題”。
但是,茶葉賣得多了,賣得久了,我們都忘記為什么要賣茶了。
如今,茶葉農殘超標問題已經成了消費者心中難以抹去的陰影,成了媒體連年關注的焦點話題,我們就不能漠視這個基本問題了。
而且,如果我們身邊的茶企、茶商只知道賣茶是為了賺錢,是為了發展經濟,是改善茶農生活水平的話,那么,遠卓品牌策劃公司謝付亮認為,中國茶葉行業就真的沒救了,中國茶葉行業絕不可能走上健康持續發展之路,更不可能誕生偉大的品牌。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思想決定行為,一個人的思想境界決定其行為標準。下面,我們來簡單談一談為什么要賣茶。
賣茶是助人健康,不是催人犯病
《神農本草經》亦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可見,從茶葉誕生的第一天起,茶葉就是幫助人們“解毒”的,不是“毒”的來源,更不是“下毒”的。如果為了產量,為了好看,就不擇手段地打農藥,然后再打著健康的旗幟,把農殘超標的茶葉賣給消費者,同時再大談茶文化,談什么生活品味,談什么茶與養生,大家不覺得可笑嗎?
不論是茶企,還是茶商,亦或是茶農,都必須記住賣茶的第一目的是助人健康,而不是催人犯病。如果依靠銷售農殘超標的茶葉發家致富,或富甲一方,甚至是富可敵國,那又怎樣?
《飯局也瘋狂》這部電影讓一句話火了,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這句話:幸福與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
其實,不管你信什么或不信任什么,人一輩子幾十年,內心的平安和幸福都是無可替代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多做幾件幫助別人,同時又能夠令自己心安的事情。
賣茶是積德,不是造孽
幫助別人就是積德,殘害別人就是造孽。
你有千條妙計,我有一定之規,引經據典,談天說地,評估論今,天花亂墜,自圓其說,都不是關鍵,關鍵是消費者喝了農殘超標的茶有幫助嗎?
退一步想,過十年看,如果你是消費者,你還會那么斬釘截鐵、信誓旦旦地“賣茶”嗎?
公道不公道,自有天知道,企業的發展不能建立在損害消費者健康之上,一方經濟的發展不能建立在農殘超標之上。這一點,把握住了就是積德,把握不住就是造孽。
除了“錢”,賣茶還要“虔”
良田萬傾,日食三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
人生苦短,不需要你擁有“錢財如糞土”的豪邁,也不需要你擁有“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豁達,但是,除了需要錢,一個人更需要“虔”,需要一定意義上的“虔敬之心”,“敬天敬地敬鬼神”。
舉頭三尺有神靈,不畏人知畏己知。種茶也好,賣茶也罷,大家都要心存虔敬之心,不要天不怕地不怕,更不要售賣自己的“靈魂”,否則,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為什么要賣茶?
我在《點茶成金——快速賣茶72招》一書中反復強調,賣茶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保障喝茶人的健康,至于面子、地位、虛榮、成就感、修身養性等精神層面的“附加工作”,你可以做,可以拼命做,也可以煞費苦心的做,但是,一切的“附加工作”都不能凌駕于消費者的健康之上。不然,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一言以蔽之,作為茶企的負責人,不要求你做耶穌,也不要求你做釋迦牟尼,只要你記住:“可以賣茶葉,不可‘賣靈魂’”,并在寂靜的深夜,望著燦爛的星空,摸著自己的良心,虔誠地問自己:“我為每一位消費者都提供了健康茶嗎?”
做到了,你就安心睡覺;沒做到,你就繼續努力!路漫漫其修遠兮,這是茶商、茶企、茶農一輩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