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易武刮風寨連續兩年實現茶產業收入超過4000萬元
發布時間:2025-01-31 點擊:54
雨霧朦朧中的茶山望不到邊,山坳中,一棟棟嶄新的小樓沿河排成一條“長龍”,這就是勐臘縣境內以普洱茶聞名的瑤族“首富村”——麻黑村委會刮風寨村民小組。
“刮風寨”受特殊地形影響,因風大而得名。現在這個有186戶瑤族人家的村寨,擁有小汽車200多輛,且多為皮卡車,所以又得別稱“皮卡村”。
一棟4層樓房的小院內,村民楊金文夫婦與女兒正忙著分揀晾干的毛茶。
“幫我看看這個接待室還需要添置什么?”楊金文將記者一行招呼進小樓旁邊的會客室,還不停地征詢意見。這個約60平方米的房間內,一塊當茶桌使用的巨大紅木板占了近一半空間,陳列柜里擺滿了各種年份的茶品和工藝品,墻上掛著知名書畫家的字畫。
“40年前住茅草房、吃包谷飯的時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到白米飯。”楊金文感慨地說,那時剛滿10歲的他每天赤著腳在村里跑來跑去,完全想象不出大山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子。
“那個時候刮風寨是勐臘縣最窮的村寨之一,2007年前,村里貧困人口的比例高達95%。”村民小組長李永林說,“因為地處偏遠、交通落后,村民都很貧困。那時村民搬家,只要‘三腳’一拎、竹簍一背、牲口一拉、火懶地一砍,就地取材蓋間茅草房就算完成了。因此當地有‘桃樹開花,瑤族搬家’之說。”
2006年,當地政府為村民修通了一條22公里長的公路,連通了到村委會的土路,村民的生活狀況開始悄悄改變。后來,刮風寨的優質茶葉逐步被茶商發現、收購。楊金文成為當年第一個通過賣茶葉蓋起了石棉瓦房的村民。
近年來,勐臘縣委、縣政府在發展規劃中將易武鎮列入旅游小鎮進行開發,結合貧困村寨的不同特點,構建“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發展體系,對刮風寨秉承“保護古茶園、建設古茶鎮、開展茶旅游”理念進行合理有序地規劃和開發,同時加大了對村民制茶技術和品牌打造理念的培訓和培養,探索出一條依靠茶產業帶動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如今,刮風寨已通水、通電,公路繞村莊,泉水村中流。品質優良的茶葉,則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到年底收入有可能突破100萬元。”楊金文對記者說,現在家里已購置了兩輛小汽車,還準備再蓋兩棟小樓。
“平時家里雇請了3名工人,春茶上市時需要15個人才忙得過來。”楊金文說,過去自己出去打工,怎么也沒想到現在有能力雇請工人,而且每年支付工人的報酬就達30萬元左右。
記者在采訪中看到,刮風寨一些婦女使用漢語交流時顯得吃力。“不會講漢話的都是老撾婦女。”麻黑村黨總支書記高志明一句話解開了記者疑惑。他介紹,由于地處邊境線,老撾邊民需要日用品和家用電器之類的,都會到刮風寨來購買。過去刮風寨貧困時,很多村民跑到老撾去打工,如今生活富裕了,不少老撾姑娘嫁到刮風寨來。因此刮風寨還是個“國際村”。
如今刮風寨186戶人家,已有182戶脫貧致富。刮風寨連續兩年實現茶產業收入超過4000萬元,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萬余元,成了當地名副其實的致富第一村。
“下一步,將重點抓好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好原始森林和古茶園這兩片‘葉子’,將刮風寨打造成鄉村振興的示范村寨。”展望未來,高志明滿懷信心。原題《刮風山寨沐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