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興盛時期
發布時間:2025-01-19 點擊:24
云南是世界茶樹原生地,全國、全世界各種各樣茶葉的根源都在云南的普洱茶產區。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從興起到蕭條再到復蘇,經歷了多個時期,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進普洱茶的興盛時期。
到19世紀末葉(1894年),云南全省茶葉銷售量已達到1500噸。此時滇西的其他地區也開始引種種植大葉種茶。雙江、勐庫之“勐庫茶”始種于光緒二十五六年;景谷縣之“景谷茶”始種于清末(1910年);順寧府(今鳳慶縣)于清光緒34年(1908年),知府琦[]大力倡導,每戶發茶籽一碗在鳳山種茶,很快使鳳山各處布滿茶林,并進而發展成云南產茶最多的縣。這三個地區也成為下關茶廠加工沱茶、邊銷緊茶的重要原料產地。
民國時期,廢除茶引制。滇茶由于是大葉種茶,苦澀味較重,耐泡,“能經十瀹”,故為藏胞所喜愛,滇茶銷藏數量逐年增加。老牌茶區易武等地“因技術不求改善,制法守舊”,加上瘟疫流行,茶農大量外逃,“以至產量銳減,銷場日滯。”但新茶區的大量涌現,仍使云南在1937年達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黃金時期。是年,全省共產茶9800噸。1940年,滇茶銷藏達到高峰,全年銷量達4萬余包,合1500噸左右。在此之前的1939年,滇茶出口也達到了高峰,年出口1600余噸。
20世紀30年代后,由于交通條件的改善,經緬甸、老撾、印度等國家的新茶路的開發,以及包裝和倉儲條件的改善,進藏時間大大縮短,由過去100天縮短為40天,普洱茶的自然后發酵過程較難自然完成,因此,各廠開始人工陳化工藝,包括20世紀50年代下關茶廠的人工冷發酵、蒸汽熱發酵的工藝研究,20世紀70年代,廣東和云南渥堆發酵的研究。促進了普洱茶生產的多樣化發展,陳年生餅和熟茶孰優孰劣成為普洱茶今天的熱點之爭。
以上介紹的就是普洱茶的興盛時期,希望這樣描述能讓大家進一步了解普洱茶、認識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