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寧洱、思茅(區)、江城古樹茶分布
發布時間:2025-01-18 點擊:25
須立貢茶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墨江縣聯珠鎮,海拔1400-1460米,常年平均氣溫16.9-18℃。年降水量1323-1435mm。土壤為赤紅壤、紅壤。
茶山歷史:須立貢茶在清代為皇家貢茶,聯珠鎮是茶馬古道上著名驛站。
主要產地:菜園、班中、碧勝、勇溪
古樹現狀:古茶山面積643公頃,呈塊狀分布,代表品種有菜園村的大葉綠茶、碧勝村的須立貢茶等。相比較而言菜園村茶園的管理比須立貢茶所在的碧勝村要好一些,長勢更強。碧勝村的須立貢茶園內保存了一定樹齡比較老的古樹,是清代貢茶的原產地。
龍壩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墨江縣通關龍壩鄉,海拔1300-1700米,常年平均氣溫15.0-17.9℃。年降水量1350mm。土壤為紅壤和黃紅壤。
主要產地:竜賓、勐里、大乜多、竜場、打洞、石頭、曼婆
古樹現狀:現有古茶山面積287公頃,茶園管理一般,長勢中等。
通關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墨江縣永平鎮,海拔1520-1820米,常年平均氣溫14.9-16.8℃,年降水量1391mm。土壤為紅壤和黃棕壤。
主要產地:永平、新武、景壩、畢庫
古樹現狀:古茶山面積287公頃,呈塊狀分布。代表品種有永平村大葉綠茶和新武村大葉綠茶,茶園管理一般,長勢中等。
壩溜古茶山
茶山地理:主要分布在墨江縣壩溜鄉。海拔1630-1885米,常年平均氣溫11.9-16.4℃,年降水量2197mm。土壤為紅壤。
主要產地:老朱、聯珠、老彭、罵尼
古樹現狀:古茶山面積247公頃,呈零星和塊狀分布。代表品種有老朱寨瑪玉茶和聯珠村羊八寨瑪玉茶。茶樹分布密度較小,管理中等,長勢強。
迷帝貢茶古茶山
茶山地理:主要分布在墨江縣新撫鄉。海拔1300-1940米,常年平均氣溫14.2-18.3℃,年降水量1293mm,土壤為紅壤和黃棕壤。
主要產地:界碑、新塘、班包、那憲
茶山歷史:明神宗時期已開始種茶,清代進一步發展,成為茶馬古道驛站之一。原稱米地茶,因為成為清代貢茶受皇帝喜愛,故稱“迷帝”茶。界碑趙氏家族曾保留有皇家所賜“歲俸京師”牌匾,文革時遺失。
古樹現狀:古茶山面積195公頃,代表品種為界碑村迷帝貢茶,最大的老茶園有300多畝。
茶質特色:迷帝茶苦澀明顯,回甘較快,茶香清揚,有少許蘭香,山韻明顯。景星豪門古茶山
茶山地理:主要分布與墨江縣西部景星鄉,北回歸線附近。海拔1530-1990米,常年平均氣溫14.2-16.9℃,年降水量1360mm。土壤為紅壤、黃棕壤、紫色土。
主要產地:新華、景星、正龍
茶山歷史:景星有數百年種茶歷史,解放前有景星茶廠,是墨江茶廠的前身。
古樹現狀:現有古茶山283公頃,呈塊狀和零星分布。代表品種有新華村大團葉綠芽茶和景星村中葉茶。景星茶園經過歷年的開發種植,茶園中古樹和小樹混栽,老樹大都經過矮化處理,芽頭明顯增多。
茶質特色:苦澀明顯,略有甜味,香氣較弱,生津回甘明顯,山野韻不顯。
困鹿山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寧洱縣寧洱鎮,海拔1090-1640米,常年平均氣溫16.5-19.0℃,年降水量1700mm。土壤為赤紅壤、紅壤。
主要產地:寬宏、西薩、謙崗
茶山歷史:困鹿山原作困盧山,是清代貢茶產地之一,寬宏村的哈尼人種茶歷史超過400年。
古樹現狀:茶園多在村寨邊,糧茶間作。代表品種有寬宏村困鹿山大葉茶,西薩村大葉茶,還有當地俗稱的細葉茶屬于白毛茶一種。寬宏村古茶園有古茶樹372棵,樹齡400年以上,大葉種和小葉種共生,這種成片的未經矮化的古茶園比較難得,是明清普洱本地產茶的重要證明。
茶質特色:山野氣韻明顯,湯質飽滿、甜滑,苦澀較弱,回甘較快。
國慶古茶山
茶山地理:主要分布于江城縣國慶鄉,海拔1100-1350米,常年平均氣溫19.2℃,年降水量2360mm。氣候濕熱多雨。土壤為赤紅壤
主要產地:絡捷、么等、田房、嘎勒、博別、和平
茶山歷史:江城歷史上是易武茶北山的必經之路,受六大茶山貿易影響,江城很早開始種茶,在絡捷、田房等地種茶歷史都超過200年以上。絡捷即是彝族語“茶葉”的意思。
古樹現狀:茶園都在村寨邊上,目前古茶山面積有387公頃,呈塊狀分布,代表品種有絡捷普家村老樹茶,田房村田房大樹茶。國慶古茶呈不同樹齡混布,部分沒有修剪的老樹較為高大。不同產地茶園維護情況不一。受易武茶價格上漲的影響,與易武茶口感相似的國慶茶價格也有所上揚。
茶質特色:苦澀較弱,湯中帶甜,回甘較好,湯質飽滿程度較易武老樹略遜,略顯不夠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