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湯的品評美學
發布時間:2025-01-17 點擊:37
近期,因教學機緣接觸很多愛茶人、喝茶人,大家對什么是好茶,什么是好喝的茶總沒個認知標準。有叢香、有雪梨香、有杏仁香,如此種種意象,就連國標審評術語也用“恰似”某種花香、果香來描述。 這讓很多沒有機會接觸到形象物的人群,聯想不出,著實抓急。
就拿我們對一泡很名貴的肉桂品鑒來說,當下肉桂很貴,喝肉桂便能站在茶圈鄙視鏈某個制高點,更有甚者,拿出十二生肖來形容各大山場之龍肉、豬肉,這也可以看作是茶友對自己所追崇的一種萌萌噠偏愛吧。
就茶湯品評而言,人們總愛先冠以名山、名師、名品,心理作用下,一通拍照告示朋友圈,我喝過、我喝得起、我是有見識的。究其茶湯到底好不好喝呢?好喝在哪?為什么好喝?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最后留下一個爭論,是一開湯就香飄飄,一入口就非常濃澀的才叫好茶?還是前輩所說“香幽水細為上品”?
我喜歡閑時讀書喝茶,好喜歡新辦公點的這個落地木窗,“與誰同坐”,清風、明月、我。這樣美好的時光,讀閑書對一個工科生又是怎樣的開腦洞。當我讀消費心理學時,讀到人們喜愛直接的感官沖擊,尤其是快節奏的生活習慣,人們的審美只求“腰細波大腿長”,哪來得及欣賞那“腹有詩書氣自華、歲月從不敗美人”;當我讀中醫養生學時,讀懂那部分買得起名貴茶的人群,熬夜、抽煙、喝酒,味蕾變厚,脾胃虛弱、肝膽經長期處損傷狀態,所以他需要麻澀的假濃度茶來喚醒自己。濃苦麻澀帶來的強烈沖擊感才能喚醒他遲鈍的靈魂;當我讀禪宗,領悟“好茶只配有修為的人喝”。東方意象之美,朦朧婉約,唯有靜下心細品,才能讀懂茶湯里坑澗的冰涼感、老樹的木本味、茶芽發芽時物候帶來的大自然粉粉的花香。
世間萬物,沒有誰對誰錯,每個人的審美標準不同,對美好事物的認知也不同。我們讀研究生時一定有一門必修課---“哲學”,哲學教會人們一分為二的辯證思維。不要因為某個大師或大廠出品的某款茶品不盡如人意,便覺得這家伙忽悠了你,畢竟他對好茶的認知也許就只到這個層面,所以更要理解商品化后的茶品,他要滿足的是有購買力的那個群體。
貴死人的商品茶已然如此,那么“私房茶”會不會更好些?
總是在各大茶會看到人們貼標簽的、手寫的各種泡袋包裝,這還代表著拿茶出來分享的人對所謂好茶有更新認知,更高境界的追求。很多來點評網上晉級班研修班的同學也提出,我知道外面商品茶不夠好,所以我喝遍各大山頭各路名家,但我不確定自己覺得好的是不是真的好,所以來學習來找正確答案。如果說商品茶打85分,那么私房茶就在追求90分的路上,而真正的高手較量往往就在90分和95分的區別。
假如把一泡好茶比作一個藝術品,那么品評過程就是鑒賞的過程,因為創作就是一個人在表達,欣賞就是一個人在回應,這個過程是制茶人與喝茶人的交流。它可以滿足我們內在的心理需求,治療我們的心理弱點,幫助我們更好地投入生活。這樣,我們也能從對大師和偉大作品的盲目崇拜中解放出來,以一種更為真誠和實際的眼光看待藝術和自己的關系 。
在一杯茶湯中感知的花香木味,正是人們對于廣袤自然的敬畏感,我們會由此意識到,在無心的自然和不可逆轉的時間之中,我們是如此渺小,而天地又是如此之大。正是這樣的認知,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