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去“儒、釋、道”思想文化融合
發布時間:2025-01-15 點擊:43
吃茶去
今日,和朋友們在微博上聊起了禪宗一樁有名的公案,趙州和尚的“吃茶去”。趙州和尚對于沒來過寺院、曾來過寺院的信徒和本院院主,皆稱“吃茶去”,這種中國式機辨禪思的語言表述方式,符合禪宗一貫倡導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當下的中國,喝茶已經成為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茶友也把茶的品鑒上升到一種規范的儀程,看茶形、觀茶色、品茶湯、聞茶香、辨葉底,茶友根據這個品鑒茶的高低上下。微博上經常可以看到各路茶友秀自己品心愛之茶的消息,大家經常在微博上交流喝各種各樣的茶的感受和心情,皆曰:“吃茶去”。
其實,明代以來形成的清飲的喝茶方式已經和趙州和尚的那種茶粥有很大區別,趙州和尚所稱的“吃茶去”也絕非真正意義上的品茶粥,聊聊天。一句極簡至極的“吃茶去”所以能夠成為禪宗史上一樁有名的公案,實在是大有玄機。
佛教自佛陀誕生,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和途徑東傳中國。能夠在中國開枝散葉,佛光普照,原因有二:一是和中華文化融合,迅速地完成中國化的改造;二是向中國的統治者靠攏,融入其中。這就是佛教比較厲害的地方,這也是為什么佛教在其發源地印度光芒不再,而在中華文化圈茁壯成長的緣由。
于是,佛陀拈花傳笑,迦葉會意;達摩嵩山面壁九年,“五心向天”。“明心見性”等具有中國化表述方式的故事才會被廣為流傳,成為佛教傳播的一種通俗化表述方式。“吃茶去”,恰恰體現了禪師趙州和尚巧妙地通過中國本土文化符號“茶”來傳播“明心見性”佛理的一種圓滑之處,這也是一種典型的東方思維。
細品“吃茶去”的佛理,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東方文化包容下的思想禪定之美;是一種遨游天地之間的大道無形之美;是一種“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君子大和之美。
“吃茶去”就是“儒、釋、道”思想文化融合之禪機。